【概述】痉夏是春夏之交发生的一种季节性疾病。临床以全身倦怠,饮食不振,大便不调,或有低热为特征。
多发生在江南气候潮湿之地。本病为中医特有的季节性病种,在西医学中无相应的记载。
【病因病理】本病发生的内因为小儿禀赋薄弱,脾胃本虚,中阳不振矽咽为感受时令之气,暑湿困脾。人夏暑湿渐盛,气候潮湿,小儿不能耐受暑气熏蒸,暑湿内蕴,脾胃受困,运化失职,清浊升降失调。或小儿素体阳虚,脾胃素弱,感受暑湿之气后,元气更亏,中阳不振,出现运化失司之症。入秋后燥气行令,湿气自化,本病即可逐渐痊愈。
【诊断要点】
1.多发生在春夏之交,尤以黄霉季节发病率最高。在江南一带及南方地区较为多见。秋凉后即可自愈。
2.无热或有低热,纳呆食少,大便不调,面黄少华,倦怠嗜睡,舌腻不化。形体可逐渐消瘦。
3.实验室检查血象和大小便常规等,均无异常。
【辩证分型】
l.湿困脾胃症状:饮食不振,精神倦怠,嗜卧懒言,四肢困重,时有泛恶,身热不扬,大便不调,舌苔白腻或微黄,脉濡稍数。
证候分析:脾受湿困,阻遏气机,运化失健,故饮食不振,时有泛恶,大便不调。脾主四肢,脾被湿困,故四肢困重。湿蒙清阳,则嗜卧懒言,精神倦怠。暑湿内蕴,热为湿遏,故身热不扬。舌苔腻或微黄,脉濡稍数,均为湿热内蕴之象。
2.脾胃虚弱症状:精神萎靡,嗜卧倦怠,口中无味,饮食少思,肢软乏力,大便稀薄,舌质偏淡,舌苔薄白,脉濡细。
证候分析:暑湿熏蒸,元气受损,脾胃健运失司,故口中无味,饮食少思,肢软便稀。脾虚中阳不升,气阳不运,故精神萎靡。脾主困,湿困脾胃,则嗜卧倦怠。舌淡苔白,脉儒细,均为脾虚气弱之象。
【分型治疗】
1.湿困脾胃治则:醒牌化湿。
主方:藿朴夏苓汤加减。
加减:小便短少,加木通10克、车前子10克(包煎);湿郁化热,加青蒿10克、黄芩10克;脘腹胀满,加枳壳6克、木香6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芳香化浊,理气渗湿之要方。
方中藿香、厚朴、半夏、蔻仁行气化湿;茯苓、苡仁、猪苓、泽泻利水渗湿;杏仁降泄肺气,以通水道;豆豉疏散表邪。
处方举例:
藿香10克 厚朴10克 半夏10克 陈皮6克 蔻仁6克(后下)苡仁10克 泽泻10克 茯苓10克 枳壳6克 六一散10克(包煎)
2.脾胃虚弱治则:健脾益气。
主方:理中九加减。
加减:院腹胀痛,加厚朴10克、木香6克;呕恶少食,加半夏10克、陈皮6克;舌腻口淡,加苍术10克、蔻仁6克(后下)。
主方分析:本方为健脾补气温中之要方。方中人参补益中气,白术健脾化湿,干姜温中祛寒,甘草和中益气。
处方举例:
党参10克 焦白术10克 炮姜6克 蔻仁6克(后下)半夏10克 陈皮6克 厚朴10克 吴萸6克 扁豆衣6克 泽泻10克 神曲10克 甘草6克
【中成药】
1.藿香正气片 每日3次,每次2~3片口服。
适用于湿困脾胃。
2.纯阳正气丸 每日2次,每次1克口服。适用于脾胃虚弱。
【简便方】1.冬瓜500克,苡仁50克,煎汤代茶。适用于湿困脾胃。
2.藿香10克,佩兰10克,青蒿10克,在初夏每日煎汤代茶,有预防疰夏的功效。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居室要通风清凉,保持环境干燥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饮食宜清淡,少吃油腻怪物。保持大便畅通。
3.注意治疗脾胃病,增强小儿体质。入夏之际,饮用中药清暑化湿的药茶,防止本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