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多见于腰部、胸胁,常沿一定的神经部位分布,与中医学文献记载的“缠腰火丹”“蛇串疮”“蜘蛛疮”等相类似,已故著名皮肤病专家赵炳南先生称之为“串腰龙”。
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缠腰火丹记载: “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痒发热,此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疼,此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若腰生之,系肝火妄动,宜用柴胡清肝汤治之。”又如《外科启玄》蜘蛛疮记载:“此疮生于皮肤间,如水窠相似,淡红且痛,五七个成攒,亦能荫开”。赵炳南称之为“串腰龙。”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情志不遂,饮食失调,以致脾失健运,湿浊内停,郁而化热,湿热搏结,兼感毒邪而发病。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系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目前认为带状疱疹和水痘系同一病毒引起的不同临床表现,在成人多引起带状疱疹,病毒可长期潜伏于机体神经细胞中,免疫功能低下时,导致病毒的再活动,诱发本病。
主要症状
发病年龄:多见于成人。
部位:多见于肋间,亦可侵犯颜面,颈等部位。
分布:皮疹沿皮神经分布,多单侧发疹。
皮损特点:局部先感皮肤灼热,感觉过敏和神经痛,继而出现皮肤潮红。在潮红基础上出现簇集性丘疹,迅速变为小疱,疱膜紧张发亮,独立,一般不相融合。附近淋巴结往往肿大。可因水疱破溃形成糜烂或继发感染。愈后可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瘢痕。
自觉症状:发疹前往往有发热,倦怠,食欲不振等轻重不等的前驱症。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疼痛沿受累神经支配区域放射。老年患者常于损害消退后遗留较长时间的神经痛。
病程:发病迅速,经过急剧,病程一般2~4周,部分病人皮疹消退后,局部遗留神经痛,经久不能消失。本病愈后一般不再复发。
诊断要点
症状(疼痛)+部位(任何部位,腰胁部多见)+典型皮疹(红斑上簇集性粟粒至绿豆大水疱,疱液常澄清)+分布特点(单侧带状分布)。
类证鉴别
1.本病前驱期或无疹型:肋间神经痛、胸膜炎、阑尾炎、坐骨神经痛、尿路结石等。
2.发疹后:单纯疱疹亦可见红斑,簇集水疱,但不沿神经呈带状分布,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自觉症状轻微,易复发,多见于热病之后。
中医治疗
辨证施治
1.肝胆湿热证
主症:皮肤潮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伴口苦咽干,急躁易怒,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解毒止痛。
处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方药:龙胆草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大青叶15克,连翘10克,生甘草10克,泽泻10克,元胡10克,车前子10克等。
加减运用:发于头面者可加菊花10克;发于上肢者可加片姜黄6克;发于胸部者可加瓜蒌20克;发于腹部者可加陈皮、厚朴各10克;发于下腹部可加川楝子10克;发于下肢者可加牛膝10克;水疱呈血性者可加丹皮、白茅根各15克;继发感染者可加金银花10克,蒲公英15克;大便秘结者可加川大黄3克;年老体虚者可加黄芪15克。
2.脾虚湿蕴证
主症: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疼痛略轻,口不渴或渴而不欲饮,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大便时溏,女性患者常见白带多;舌淡体胖,苔白或白腻,舌淡体胖,苔白或白腻。
治法:健脾利湿,佐以解毒。
处方:除湿胃苓汤加减。
方药:苍术10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板蓝根15克,元胡10克,车前子10克(布包),泽泻10克,生甘草10克。
加减运用:皮损继发感染者可加蒲公英15克,连翘10克。
3.气滞血瘀证
主症: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暗,苔白,脉弦细;舌质暗,苔白,脉弦细。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清解余毒。
处方:活血散瘀汤加减。
方药:鸡血藤15克,鬼箭羽15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元胡10克,川楝子10克,木香10克,陈皮10克,全丝瓜10克,忍冬藤15克。
中成药:龙胆泻肝丸6克,每日2次。除湿丸6克,每日2次。
外治法
1.水疱处皮疹,外用雄黄解毒散30克加化毒散3克,混匀水调敷或用新鲜马齿苋或白菜帮捣烂混合调用。
2.轻度糜烂者,用祛湿散,植物油调用。
3.后遗神经痛者,用黑色拔膏棍或脱色拔膏棍热贴。
特色疗法
针刺疗法:取穴内关、足三里、曲池、合谷、三阴交,针刺入后采用提插捻转,留针20~30分钟,一般每日1次,起到泻热解毒通络作用;并可根据发病部位加刺选穴。皮损在脐上区,加刺合谷;在脐下区,加刺足三里;皮损在面颧区,加刺四白、睛明;下眼睑区,加刺头维、阳白;在下颌区,加刺颊车、地仓。局部火针或围刺治疗或刺络拔罐止痛效果较好。早期龙头、龙尾放血,可以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迅速缓解病情。
耳针:取神门、肺、肝、皮质下及皮损相应部位。以0.5寸毫针刺入,用中强刺激,留针30分钟,每天1~2次。
火针疗法:取肺俞、肝俞、胆俞、脾俞。皮肤常规消毒后,将针烧灼至针尖红而亮时刺入穴位,快刺疾出。每隔3日针刺1次。可起到泻热解毒、引邪外出、温阳通络之功。
西医治疗
外用治疗药物:以抗病毒,消炎,收敛,干燥,防止继发感染为原则。
1.刺破水疱后局部可外涂3%阿昔洛韦霜,0.1%肽丁溶液,炉甘石洗剂等。
2.继发感染者可外涂环丙沙星软膏或0.5%新霉素软膏。
3.若皮损炎症重,有糜烂,渗液,结痂,可用药液做冷湿敷,每次20分钟左右,每日数次。湿敷液可用0.1%利凡诺溶液,3%硼酸溶液,庆大霉素水纱条等。
4.局部注射:对疼痛剧烈的皮损,可局部注射利多卡因;也可做支配病损区的神经封闭治疗。
5.物理治疗:频谱照射,激光照射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系统药物治疗:
1.抗病毒药物:①阿昔洛韦:每次200mg,每日5次,口服14日;或者每次10mg/kg,每日3次,静脉滴注7日。②干扰素:100万~300万单位,肌肉注射或皮疹下注射,隔日1次,7次为一个疗程。
2.神经营养药:有利于受损神经的恢复,减轻后遗神经痛。如口服或肌肉注射常规量维生素B1、维生素B6及维生素B12.
3.止痛药:必要时可以给予芬必得,去痛片,强痛定等止痛药。
笔者对本病进行总结发现,其实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比较统一,主要是湿热火毒发于肌肤和气滞血瘀两方面,发病的关键在于“毒”。内治法以清利肝胆湿热、活血通络为主,其中行气止痛法应贯穿治疗始终。
由于本病是病毒性皮肤病,往往在人体抵抗力降低时乘虚而入,所以平素注意锻炼,饮食起居有节,调摄心态,保持最佳状态,不给病毒可乘之机,是预防本病的基本方法。另外,在病毒性疾病好发季节,如春秋季节,避免到公共场所,远离水痘及带状疱疹患者,可减少染病机会。发病后也要注意心理的调护,由于本病起病急骤,自觉疼痛剧烈,病人易产生恐惧心理。民间流传着“缠腰龙长对头就会死”的说法,更加重病人的恐慌。所以必要的健康宣教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