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
迄今为止,对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绝大部分是在实验动物身上进行的,然而这些实验资料却已经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为临床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目前,值得临床上参考的防治措施有:
1.尽早恢复血流,尽量减少缺血时间。
2.注意再灌注时的低流、低压、低温。低流低压的意义在于使灌注氧的供应不至突然增加而引起大量氧自由基的形成;低温则是使缺血器官代谢降低,代谢产物聚积减少。
3.改善缺血组织的代谢。缺血组织有氧代谢代下,酵解过程增强,因而补充糖酵解底物如磷酸已糖有保护缺血组织的作用;外源性ATP作用于细胞表面与ATP受体结合,或使细胞膜蛋白磷酸化,有利于细胞膜功能恢复,并可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直接供能;针对缺血时线粒体损伤所致的氧化磷酸化受阻,可以应用氢醌、细胞色素C等进行治疗,以加强NAD-黄素蛋白-细胞色素链的功能,延长缺血组织的可逆性改变期限。实验证明,细胞色素C能增加线粒体的ADP磷酯化;醌类化合物则能加速电子传递或将电子直接传递给氢。
4.清除自由基 实验证明,外源性SOD、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别嘌呤醇(allopurinol)、维生素E、维生素C、过氧化氢酶、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 DMSO)等自由基清除剂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有防护作用。
例如,外源性SOD能显著地降低缺血所致的血管通透性增高。预先用SOD给动物作静脉内注射,然后进行肠管缺血实验,则血管通透性无大变化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又如,在氧自由基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继发于O2-的OH·。如预先用OH·清除剂DMSO处理肠管,可以明显地减轻缺血所致的血管通透性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