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基础医学理论 > 医学心理学 > 正文

网络成瘾原因的理论模型

网络成瘾原因的理论模型:

我国学者段兴利(2005) 针对大学生提出IUE模型。它的基本观点是:网络(Internet, I) 的吸引力(信息的丰富性;身份的匿名性;地位的平等性;行为的去抑制性) 、大学生(University student, U)自身身心特点的推动力(大脑“ 快乐中枢” 的激活;心理的特殊性;大学生自身的人格缺陷;需要的满足) 、环境(Environment, E)的影响力(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 是造成大学生网络过度使用的主要因素。它们相互渗透、共同作用,在其“合力”作用下,大学生容易陷入网络之中。多数学者认为这一理论模型也适合其他人群。网络成瘾的成因及病理心理机制——“失补偿假说” 国内有学者在大量实证数据、临床案例和严密推理基础上,提出了网络过度使用的病理心理机制——“失补偿”假说,尝试从理论上解释和解决网络成因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失补偿”假说是基于个体心理发展过程而提出的理论解释,个体发展的基本过程在该假说中简要描述为:1、个体发展的顺利状态为常态发展。2、在外因与内因的作用下发展受到影响则为发展受阻状态。(1)在发展受阻阶段,通过建设性补偿可以激活心理自修复过程,恢复常态发展;(2)如采取病理性补偿则不能自修复,最终发展为失补偿,导致发展偏差或中断。3、如不能改善则最终导致发展中断。网络问题的出现有着其内在的心理机制,从常态发育逐步演化为发育受阻、甚至发生偏差和终止是一个过程,这就是病理心理过程。

“失补偿”假说对于网络过度使用的基本解释为:上网行为是青少年心理发育过程中受阻时的补偿表现。如形成“建设性补偿”则完成补偿、恢复常态发展,即正常上网行为;如形成“病理性补偿”则引起失补偿、导致发展偏差或中断,即网络过度使用行为。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4课程

39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