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基础医学理论 > 医学心理学 > 正文

变态心理研究简史

变态心理研究简史:

变态心理的讨论自古代就有,但作为一种系统探讨和科学解释只有百年历史。

我国从秦汉时期一直到18世纪末,变态心理的讨论和实践一直走在世界各国前列。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2年)产生了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内经》,它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书,共18卷162篇,它从整体观点出发,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自然辩证法思想对人的生理、病理和疾病的诊治预防作了较为系统全面的阐述,其中有不少内容涉及到心理异常和心身的关系等方面,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成为心身医学和变态心理研究的至理名言。《内经》奠定了中国医药学的理论基础,自它以后,随着祖国医学的不断发展,变态心理的讨论在分类、症状描述、理论探讨、诊治方法等方面也不断深入,但仍未建立一套完整的变态心理的系统研究框架,科学的变态心理解释和研究是18世纪以后的事。

西方的变态心理研究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被称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前360年),他把心理异常归结为体内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的失衡,认为心理疾病有其器官上的原因,必须进行医学治疗,反映了变态心理研究的生物模式思想:他还把心理异常现象分为躁狂、忧郁和诲妄三大类。

公元前100年,希腊另一名医生Asclepiades首先使用了“心理障碍”和“心理缺陷”等术语。这些均说明古希腊学者对心理变态已有初步认识,并指出了心理异常和人脑的联系。中世纪(公元476~1700年)被称为是黑暗时代,由于神学和宗教占统治地位,心理异常现象被看作是魔鬼力量的体现,不同的心理异常是由于附体魔鬼的不同特点造成的,治疗心理异常就得采用“驱魔”手段,即用残酷的禁闭、停食、拷打、水淹和火烧等方法处理精神病患者,给他们带来悲惨的后果。17世纪以后,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医学逐渐摆脱中世纪神学的束缚,心理异常被看作是精神病的表现,它需要治疗。

从此,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一起作为科学逐步发展起来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4课程

39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