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腧穴 > 正文

中医缓解疼痛的常用对穴

——●●●聚焦热点●●●——

查分预约> 有奖猜分> 考后关注>

中医缓解疼痛的常用对穴:

缓解疼痛的对穴是指二个穴位相配同时使用,具有较好的治痛作用。而把二个穴位单独使用,治痛作用则不强,或者没有治痛作用。今天小编就介绍几对常用的缓解疼痛的穴位。

一、合谷-太冲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镇痛、镇静、镇痉,疏肝利胆的作用。

方义:合谷与太冲相配称四关穴,二穴均为原穴,前者为手阳明大肠经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后者为足厥阴肝经。有“五脏有疾,取之十二原”之说。合谷、太冲相配,一是阴之尽,一是阳之始,为阴阳交替之象。一阴一阳,一气一血,一上一下,一手一足,可调整上下阴阳,故合称为“开四关”。合谷配太冲,太冲可疏肝利胆,理气止痛,合谷为止痛要穴。其重在理气调血,使经脉气血通畅,不通则痛,故对人体气机不畅,经脉气血不通者有明显的疗效。

【注意事项:孕妇忌用】

但要注意的是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予较强的刺激,孕妇一般都不要按摩合谷穴。三阴交穴和合谷穴,具有催产下胎的作用。所以孕妇尽量不要去刺激这个穴位为好。

二、内关-足三里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健脾和胃,宽胸理气,降逆止呕,宁心安神的作用。

方义:内关为心包经的输穴,又为该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与阴维脉 相通,宽胸理气之功为主。而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合治内腑,疏通中焦气机,健脾和胃止痛。

三、粱丘-公孙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解痉止痛、健脾和胃的作用。

方义:粱丘为胃经的郄穴,郄穴是经脉之气深居之处,治痛作用最强。公孙为足太阴脾经输穴、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它别出分支,入腹络于肠胃。所以实证的胃肠道疼痛的患者,取此穴更为适宜。

四、合谷-内庭

功用:二穴相配具有泻胃火,降呕 化积滞,理气止气止痛之功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

方义: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具有清热利咽,清炎止痛的作用。内庭为阳明胃经荥穴,具有清热 泻火作用。所以胃肠二经之热,本对穴有清泻之功。如对风火牙痛及口腔粘膜糜烂的病人,取本对穴,针用泻法,可起立竿见影之效。

五、人中-委中

功用:二穴相配可醒脑开窍,安神定志,通经和络止痛。

方义:人中为督脉的输穴,位于口鼻之间,口通地气,鼻通天气,天地相通,窍开脑醒,督通络畅。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合穴,在舒经活络,行气活血,善治腰痛之功。因腰为肾之府,足少阴肾经之气,由内踝上行至膝、腘内侧,折向腘中央,二经于委中穴相会,太阳下行,少阴上行。

六、曲池-上巨虚

功用:二穴相配可清热 利湿,行气止痛,制止泻痢。

方义: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上巨虚为其下合穴,‘合治内腑’,所以本对穴善治大肠诸疾,针后能消炎止痛,清热 利湿,改善肠道的蠕动功能。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