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的内容是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检查手段对疾病作出诊断,简称四诊。其中切诊是切按触摸身体一定部位,脉诊是触按经脉搏动,脉诊包括在切诊之内。切诊除包括脉诊外其它常被采用的为胸背触诊和腹部触诊,尤其是腹诊更为重要一些。下面就这方面的内容,做一简要的介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腹诊的起源相当久远,《素问·脉要精微论》载有:“帝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首先以脉所见,进而征之腹诊,少腹有形突起,诊为心疝。《素问·腹中论》有:“帝日: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否?岐伯日:病名日伏梁。帝日:伏梁因何而得之?岐伯日: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记伏梁的发病特征及原因,不能用切挤方法治之。《灵枢·水胀篇》有:“水与腹胀,何以别之?承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腹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鼞鼞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昚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论述腹水与腹胀之鉴别,腹诊描写绘声绘色。同篇又记有:“肠覃……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叙肠覃之病状及其腹诊。《素问·举痛论》:“帝日,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歧伯日: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也举因寒气客于不同部位发生诸种疼痛,按撩既作为治疗方法,也作为鉴别诊断之一助。
《难经·十六难》有:“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结,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并类推心脾肺肾之内外证及腹诊所见。值得提出的是腹诊在汉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张仲景对腹诊的重大贡献。《伤寒论》137条云:“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鞭满面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151条:“脉浮而紧,面复下之,紧反人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结胸与痞证在腹诊上的差别,描述得非常诸楚。《金匮要略·疟病脉症并治》:“病疟不差,结为瘕瘕,名日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根据腹诊并结合发病而断定疾病。“腹满寒疝宿食篇”有:“病者腹满,按之不痛者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判定病情之虚实,腹诊有时显得非常重要。仲景着作中论及腹诊(切诊)的地方很多,应该承认达到了较高的成就。但从仲景之后,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和影响,切诊中的脉诊得到了应有的发展,而腹诊却停步不前了。和我国情况不同,近邻日本由于汉方医的努力,腹诊的发展还是令人瞩目,也引起了我国医者的关注。
中医腹诊方法具有自己的特点,腹诊与其它检查方法相结合,对诊断疾病和确定治疗原则可以提供更充分的依据。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和理论研究工作中,腹诊学具有很大的意义。它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过程中,在理法方药的结合上都有很实际的价值,对于融会贯通中西医学,可以起到一定的桥粱作用。系统地全面弛挖掘研究祖国医学遗产中的腹诊学,将会促使中西医结合工作的顺利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