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属下焦-中医基础:
“肝属下焦”是由清代医家吴鞠通提出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他在《温病条辨。中焦篇》中指出:“温病自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吴氏所述,乃是根据温热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创立的三焦辨证纲领。三焦辨证是对温热邪气侵袭人体后由浅入深、由表入里三个不同阶段的概括。细研“肝属下焦”之理,其根据主要是:在温病后期,热邪久羁,肾阴耗伤,导致肝阴亏虚,水不涵木,而致手足抽搐,甚或瘛疭等肝风内动之证。可见“肝属下焦”是强调肝肾之阴的密切关系,其立论是有一定依据的。然而应当指出,三焦辨证作为一种辨证方法,是对温热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的整体性概括。其上、中、下三焦脏腑的分属,不完全指脏腑的部位与功能,而是如同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一样,更重要的是借助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等生理名称,而对疾病发病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病理概括。它们仅反映了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的部分功能。
“肝属中焦”与“肝属下焦”,虽所指不同,但各有依据,不可以偏概全。在解剖、生理、病理上,肝无疑属于中焦。独在温病辨证中,肝属下焦。现代所述的“肝肾同源”或“肝肾相关”,多从精血互化、阴液相关方面来理解。此外,在人体气机的调节上,肺位上焦,主降;肝属下焦,主升发,肝肺相合,升降相因,共同维持人体气机的升降平衡。综上所述,肝属中焦与肝属下焦,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肝在人体的重要性。二者各有其立论依据,皆有其应用范围。因此,必须在理论上弄清楚,以防止应用上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