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网校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卫生网校 > 乡村医生事迹 > 正文

乡村医生王素丽与哈萨克族牧民的约定

“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学医,要回到这里给牧民看病”。为了儿时的一句承诺,几十年来,她驻守基层,为哈族克族牧民看病治病3万余人次,接生新生儿2200多名。她是沙湾县博尔通古乡牧民心中的“健康守护者”,她的名字叫王素丽,沙湾县博尔通古乡肯阿根村的村医。

乡村医生

近日,记者来到王素丽位于博尔通古乡的乡村诊所,见到她时,她正操着一口流利的哈语给前来看病的牧民进行问诊。

早上10点,北疆初春早晨的农村,很多人还在温暖的被窝里,王素丽已经打扫好卫生室的卫生,开始接待一波又一波来找她看病的牧民群众。

沙湾县博尔通古乡肯阿根村村民阿德力·热马孜尼说:“王医生的哈语说的很流利,交流很方便,她对所有病人的态度都非常好,看病也看的非常好,咳嗽感冒治疗的很及时,来这的人挺多的。”

王素丽说:“学哈语就是为了方便工作,为了给患者看病的时候得到一个精准的感觉,我现在可以说一口流利的哈萨克语,可以跟病人完全沟通,看病的效率就提高了,治愈率也高了。”

中午一点多,送走最后一位病人,王素丽终于能安稳的坐下来和我们聊聊天,她拿出影集,跟我们一起分享发生在她从医路上的一些小故事。1963年,王素丽出生在位于沙湾县南部山区的博尔通古乡,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占到了90%,看病难、就医难一直困扰着当地的农牧民群众。王素丽说:“小时候我就看到这里缺医少药,这些人特别难,有时候孩子发烧急得一家都在转,我就想我回去大的贡献做不了,我能做多少是多少吧。”

一张张黑白老照片,一个背了三十多年的药箱,记录了王素丽从18岁开始从医的经历。这些看似平凡的物件里有着王素丽对哈萨克族群众的情谊,这份深情厚谊也深深烙在了当地哈萨克族牧民的心里。

因为找医生为亲人接生,博尔通古乡牧民肯杰哈孜·苏莱依与王素丽结识,并由此接下了30多年民族团结情意。肯杰哈孜·苏莱依说:“生大丫头的时间,她就三天三夜在跟前守着孩子生下来,我们特别感激她,从那时候一直到现在,我们一直像亲戚一样,王医生自己的娃娃把我喊干爹呢。”

在王素丽刚做医生的时候,不仅要给少数民族患者看病,还要给孕妇接生,到目前王素丽已经接生了2200名孩子。如今已成为博尔通古乡一家饭店老板的90后小伙子阿黑哈提·巴拉提就是其中的一个。阿黑哈提·巴拉提告诉记者:“王医生很善良,对咱们老百姓很好,谁有啥病了、买个什么药,一般都找她。”

在哈萨克族牧民心中,王素丽还有一个特别的称呼“脐带妈妈”,在阿黑哈提·巴拉提的心里,王素丽就像妈妈一样:“就像我是她儿子一样,就是咱们是一家人一样。”

1990年,王素丽与142团职工时磊结为夫妻,后来成为142团六营卫生所的一名医生,2004年,为了兑现守护牧民健康的承诺,王素丽辞去六营卫生所的工作,回到了博尔通古乡办起来乡村诊所。

王素丽说:“周边的牧民找我来的特别多,我觉得他们更需要我,我个人想法是,其实在兵团那边各方面条件都挺优越的,但是我觉得我的人生价值还是到最需要我的地方去。”

辞去安逸稳定的工作,回到山区当村医,丈夫时磊有些不能理解。

时磊说:“当时一下子就想不过来,本身在这边干的好好的,又要跑那边去,成个家也不容易,来回折腾是不是很费劲啊。”

2015年年初,王素丽被查出患有乳腺癌,在进行了长达5个月的化疗、放疗后,2016年年初,术后在家休息了半年多的王素丽说服丈夫,再次回到博尔通古乡村卫生室。

王素丽说:“我得了这个病,但是不能不代表我为人民服务的这个想法终止。我也不知道我有多长时间,但是我就觉得我为别人服务一天,我心里就好受一天。”

王素丽坚持为牧民群众看病,丈夫时磊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劝不住倔强要强的妻子,时磊选择了默默支持。

三十多年间,王素丽多次荣获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2017年被第八师石河子市评为“师市第三届道德模范”。对于荣誉,王素丽很平淡,永远做一名乡村医生,这是她与哈萨克族牧民的约定。

精品课程

乡村全科助理-超值精品班

2025年课程

10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