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署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更好保障农村居民身体健康。
会议认为,乡村医生是最贴近亿万农村居民的健康“守护人”。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升医疗技能,关心他们的生活和成长,对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社会公平,让农村居民获得便捷、价廉、安全的基本医疗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确定,一是原则上按照每千服务人口不少于1名的标准在全国配备乡村医生。采取公建民营、政府补助等方式,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和设备购置。
二是对乡村医生开展免费培训和脱产进修。对大专以上学历的乡村医生提供到省市大医院培训的机会。面向村卫生室免费定向培养3年制中、高职医学生。支持更多在岗乡村医生进入中高等医学院校接受学历教育。建立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制度。
三是探索实施乡村医生与农村居民签约服务模式,并按规定收取费用。财政根据核定任务量和乡镇卫生院对乡村医生的考核结果等给予补助。
四是拓宽乡村医生发展空间。乡镇卫生院优先聘用乡村医生,到村卫生室工作的医学本科毕业生优先参加住院医师培训。
五是提高乡村医生收入。将2014年、2015年对农村地区新增的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全部用于乡村医生,今后继续重点倾斜。对艰苦边远地区乡村医生加大补助力度。进一步提高乡村医生养老待遇,为他们搭建留得住、能发展、有保障的舞台。
现状-乡村医生收入低人才流失严重:
2012年,中央电视台启动了“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的大型公益活动,深入生动地展现“最美乡村医生”扎根乡村、医者仁心、执着奉献的品格,让乡村医生这个被淡忘的群体形象再次回归公众视野。
我国乡村医生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亦称为“赤脚医生”,这支队伍当时极大地促进了广大农民健康状况的改善,连同合作医疗和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曾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中国的三大法宝”。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乡村医生队伍所面临的定性问题、管理问题、年龄和学历结构不合理问题、继续教育问题、报酬和养老保障问题等越来越突出。
乡村医生的身份仍然是农民,收入没有保障。在2013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马文芳曾做过一个对3个省12个县100个村庄100个诊所100个乡村医生的调查,其中最大年龄的是78岁,最小的44岁,平均63.4岁,平均每个月收入300多元,不少乡村医生迫于生计,已无奈改行。“医疗人才缺乏在农村更加严重,基层医疗机构正面临着医生”“青黄不接”“甚至”“后继无人”“的问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说。
当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城市时,最底层的乡村地带就成了受灾区。由此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偏远山区的居民“看病难”,家门口难寻医生。随着村庄“空心化”、老人“空巢化”、儿童“留守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农村慢性病管理,全科疾病诊治,急救转运等医疗需求增长迅速,乡村迫切需要建立起长久有效的医疗体系。
改革-提高乡村医生待遇夯实医疗体系基石:
“乡村医生是医改成功的基石,只有把医改的根基打好,才能实现分级诊疗,推动医改向新的阶段发展。”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张超中认为,三级医疗网的网底是乡村医生。医改已经进入攻坚阶段,要落实乡村医生的优惠政策,这样才能推动现有医疗结构的松动,促进医改获得实质性进展和突破。
中国卫生医学会副秘书长王禄生指出,乡村医生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作出很大贡献,至今仍是不可或缺的队伍,对实现分级诊疗亦有重大贡献。“收入上不去,队伍就难稳定。”王禄生认为,从国家政策层面来提高乡村医生收入、保障其养老,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能为广大农村百姓留住更多健康“守护人”。
会议明确,探索实施乡村医生与农村居民签约服务模式。蔡江南认为,该模式具有两点意义,一是提高乡村医生的收入。目前城市的做法是医生对签约居民按人头每年收费,如果医生为服务对象治疗护理得好,使其就诊频次下降,那么相当于提高了收入水平。二是有助于开展农村地区的健康管理。医生对签约居民长期随访,最熟悉其身体状况,对治疗农村居民的慢性疾病,做好健康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那么这笔服务费用该由谁来埋单?是医保,还是个人掏腰包?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刘国恩认为,要让这种服务模式在农村真正“落地”,还得需要靠农村基本医疗保险来支付费用,减少了农村居民的个人负担,才能提高他们加入签约队伍的积极性。
针对国务院拓宽乡村医生发展空间和提高乡村医生收入的部署,刘国恩认为,在部分发达国家,住院医师培训是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而在国内,财政支持有限,医院付大头,不仅增加了医院的负担,也阻碍了其培养人才的积极性,“花了很多钱培养出一个优秀人才,医院会想办法将其变成自己的资源,不利于人才向基层流动。如果由中央政府公共财政来负担起人才培养,会更有利于解决基层人才匮乏。”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取消“编制内”和“编制外”的政策性落差,不应因编制不同而存在收入待遇的差异。
蔡江南表示,当前我国医疗服务价格偏低,仅靠政府补助的方式不能从根本解决乡村医生收入微薄的问题。他建议,一方面可以适度提升医疗服务价格,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允许农村地区开设私人诊所,发挥市场作用,干得好或干得坏,都与医生的收入直接挂钩,这样医生就会更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