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网校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卫生网校 > 乡村医生事迹 > 正文

村民“倾村出动”送别乡村医生郑太红

6月3日,青山悲戚、大雨倾盆,新化县水车镇柳白村村民“倾村出动”,为10余年来服务村民的乡村医生郑太红出殡。千余人的送葬队伍,走得很慢。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也几乎都来了,镇里的领导和干部代表来了,许许多多的医务工作者也来了。

郑太红,柳白村卫生室医生,10余年来,始终坚守医德操守,走村入户治病救人,终年才43岁。大家都知道,郑医生是累死的。

这一走,竟是永诀

5月30日凌晨4时59分,袁云华接到丈夫郑太红的电话:“我不行了,你快来啊!”袁云华哽咽地回忆:“我清楚,他半夜三更打来电话,是真的不行了。我赶紧一边给姑妈打电话让她去家里看看,一边赶紧租车往家里去。再打老郑的电话时,已经没有回音。再后来,就是姑妈带来的噩耗。”

5月29日傍晚,已经连续几天没有休息的郑太红,前脚刚迈进家门,又接到病人的求医电话。“我去给看个病,一会就回来!”郑太红顾不上吃饭休息,丢下一句几乎每天都说的话,转身赶往20公里外。“我怎么也不敢相信,这句早就习以为常的话,竟然是诀别的最后一句话!”袁云华说。

郑太红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喜欢扶贫济困,就连周边乡镇的人都爱找他看病。郑太红每天都超负荷工作,有时一天到晚,连饭都顾不上吃,每天都累得不爱动。但只要有人求医,他又会从床上弹起来,风风火火赶去。

这一本,全是恩情

袁云华拿出一个破烂不堪的本子,里面记着125笔欠账,累计127869元。 这一账本上的125个名字,都是村里和周边的贫困户。多年来,他为贫困户看病只收基本药费、不收诊费,即使没钱,他也不计较,总是先看病救人、自己垫钱。

郑能甫有3个孩子,家庭条件特别困难。他流着眼泪说:“我岳母是个老病号,7年来,郑医生每周至少到家里来诊治一次,一个来回就是40多公里,至今我们还欠着他3864元医药费,他从来没找我讨要过,我一定要还上。”

有了郑能甫的开头,村民们纷纷向记者讲述着郑太红的感人事迹。71岁的郑雪华说:“2015年吃年夜饭时,我突然晕倒,儿子打电话给郑太红,不到半小时,他就来了……”说到这里,老人泣不成声。“太红走了,我们病了可怎么办?”罗禄云老人揩干泪水说,“2015年大年初一晚上,我发高烧,太红来到我家里,忙到后半夜才回去,东西都没吃一口”。

86岁的伍芬芳在村民的搀扶下,冒着大雨,颤巍巍地走在出殡队伍的前排,她坚持一定要送郑医生最后一程。她说:“郑太红的账本,这哪是什么账本啊!这一本全是恩情,是悬壶济世的高尚品德。”

这一生,只为良心

郑太红自小家庭贫困。吃惯了苦,让他更能深刻体会贫困村民的艰辛。初中三年,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且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但中考后第三天,他却踏上了南下打工的火车。他说:“我是大哥,必须挑起家里的担子,一定要让两个弟弟完成学业。”

20世纪90年代,郑太红家庭境况有所好转。郑太红回到家里,一边务农,一边拜师学医。2001年9月至2004年7月,郑太红来到娄底市卫生学校中西结合专业学习。毕业后,成为水车镇第一个拿到中专文凭的乡村医生。此后,他边实践边自学边请教,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名医。

10多年来,他走村串户,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医术服务乡亲,几乎每家每户都留下过他悉心治病的足迹,经他救治的病人难以计数。袁云华说:“老郑总是很忙,不是在看病,就是在看病的路上。”有人曾问过他,你给别人看病,自己又不赚钱,反而经常赊账垫钱,求的是什么?他却憨厚地说:“我是个医生啊,天职就是治病救人,不能因为钱而丧失良心,眼看病人的痛苦,又怎能忍心因为钱而袖手旁观呢!”

80岁的袁凤英说:“太红走了,我这辈子恐怕再也遇不到这样的好医生了,他医术好,医德更好啊!”

精品课程

乡村全科助理-超值精品班

2025年课程

10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