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赵百孝
2015-03-25 15:38 来源:医学教育网
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赵百孝: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生于1963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陕西岐山人。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副院长,中国针灸学会耳穴诊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针刀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中医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针灸学会现代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临床版)》、《武警医学杂志》审稿专家。
师从著名针灸学家杨甲三、郭诚杰等名家学习,奠定了坚实的中医基本功,经过20余年的中医针灸教学、临床、科研实践,形成了他鲜明的学术风格和特色。重视中医针灸临床思维方法的培养和中医经典理论的研习,主张以《灵枢》、《素问》、《难经》为理论基础,以后世针灸歌赋、专著为临床基础,吸收现代解剖学、神经科学的成果,构建针灸独特的诊治体系,反对生搬硬套方药的理论和方法的机械做法。
他代表性的学术观点为针灸层次论治,认为皮脉肉筋骨层次论治是《内经》中针灸论治的核心方法,层次论治同经络论治有机结合形成针灸三维立体的疾病定位定性体系,也是针灸刺法、针法、针具选择的基础。临床主张恰当使用针灸的不同疗法,以拓展临床范围,如梅花针重在治在皮在表之疾,毫针重在调经气,治脏腑经络之疾,三棱针放血长于治在血脉之疾,火针、针刀长于治在筋骨肌肉的疾患等等。
临床上,他十分重视灸法在预防保健及慢性病中的作用,注重顾护阳气在精神疾患、抑郁症、慢性疲劳、肥胖等现代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深刻领悟《内经》“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古训,长于使用灸法、督脉穴位。同时,也主张在中医传统治疗与适度体育锻炼的结合在维护激发人体阳气,防病治病中的作用。
临床研究方面,他对针灸治疗言语障碍,失语症、假球麻痹有较系统的研究,临床有独到的疗效。强调经络诊察在针灸治疗的独特地位,努力实践其力推的针灸层次论治方法,总结探索独立与中医大方药论治的针灸论治体系。在治疗颈腰椎病、中青年人视疲劳、痛症、失眠等现代病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目前所从事的科研方向有:艾灸的机作用原理研究;针刺镇痛原理的功能核磁共振研;耳穴部位与名称标准化研究等。主持参加国家级部局级科研课题8项,出版著作16部,发表论文25篇,SCI收录论文2篇,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要完成人),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明了用来临床治疗和随即双盲临床试验的“自贴式艾炷”,其中的安慰艾炷为国际上首次发明的艾灸安慰对照用品。
教学方面,主讲针灸推拿专业《针灸学》、《针灸治疗学》、《中医专业英语》等多门课程,多年来从事中医针灸对外教学及双语教学等工作。由他主持的“开创中医针灸双语教学模式,促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项目获2004年北京市教委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现承担全国中医院校留学生卫生部规划教材《针灸学》双语教材主译。
他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曾任英国Middlesex大学访问教授,应邀赴加拿大、英国、爱尔兰、西班牙、南非、法国、新加坡、美国等国家讲学或学术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0余次,曾获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交流先进工作者称号。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