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蔺莉教授:妊娠期凝血和抗凝问题

2016-08-12 18:01来源:医学教育网T
中医实用技术大健康产业新项目
  由国家科技部“十二五”支撑项目课题组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联合主办的《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诊治进展》继续教育学习班暨2016年产科危急重症疾病诊治学术会议于2016年7月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院)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林建华教授担任大会主席。
  
  蔺莉教授首先带领我们系统性地回顾了凝血及抗凝的机制,并提出根据凝血机制的“瀑布学说”,在抗凝治疗中药物的上游阻断要优于下游阻断。根据Virchow三角理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有静脉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血液高凝状态,具备两项及以上因素则静脉血栓发生率大大增加。妊娠期凝血功能具有凝血因素增加、抗凝血因素下降的特点,这导致了机体的高凝状态。接着蔺莉教授讲解了DIC的发病机制,并着重讲解了产科因素中的羊水栓塞、重度子痫前期、产科出血、急性脂肪肝、感染等发生DIC的机制。随后蔺莉教授介绍了DIC的治疗原则及常用抗凝药物抗凝作用的靶点,并强调不能忽视纤溶亢进的治疗。其中,蔺莉教授重点介绍了在产科应用最为常见的低分子肝素。最后蔺教授强调对于子痫前期,相关抗凝治疗只是辅助措施,而非根本治疗,这是临床医生所应正确认识的。

分享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取消 复制链接

相关资讯

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