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国际心血管病论坛在哈尔滨步入第十个年头,九年来大会得到国内、外同行与专家的大力支持,学术水平不断提高,涉及领域更加全面而深入,已成为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心血管学术会议。会议规模由小到大,值此第十届冰城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召开之际,作为大会主席,在此感谢十余年来全国专家对黑龙江地区心血管病学科发展给予的支持,感谢黑龙江省当地心血管同仁的信任,感谢媒体及各界同仁的关注!” 这是第十届冰城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执行主席于波教授在2015年7月30日第十届冰城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开幕式的主旨发言。
据了解,本届大会是由黑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共同主办的盛会,本次会议设有七个分会场,邀请省外讲课专家256 人,内容涉及冠心病、心脏起搏与电生理、结构心脏病、肺血管疾病、高血压、心力衰竭、胸痛中心与STEMI、心血管病基层与社区救治经验交流、心血管病护理、心脏病治疗新进展等论坛,采用学术报告、病例讨论、辩论赛以及卫星会等形式。会议设置主要针对临床上亟待解决的规范性问题及临床上容易误解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入心血管前沿进展,从而达到对基层医生的培训与提高的继续教育目标。
本次会议异彩纷呈,为与会者呈上一席丰富的思想盛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霍勇教授在《中国规范化救治STEM项目进展及预期》中指出:“研究表明,与溶栓治疗相比,接受直接PCI的STEMI患者死亡、再梗死、中风以及颅内出血的风险更低。一项研究表明,急诊PCI患者的长期病死率下降24%,而具有丰富经验的介入治疗医师、护士及技师的密切配合是获得满意治疗效果的保证。有研究表明,如果再灌注时间延误超过90~120min,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因此,Door-to-balloon时间小于90min已经是公认的评价直接PCI是否及时有效的标准。对于STEMI患者尽早进行成功的介入治疗,可以为患者未来的治疗和恢复奠定良好的基础。但这显然并不是治疗的全部,监护、药物治疗、二级预防以及康复治疗同样值得关注。综合应用这些措施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沈阳军区总医院的韩雅玲教授就《中国冠心病抗栓治疗的探索与展望》做了精彩演讲,韩教授指出:“血栓形成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的重要因素,也是冠心病心脏事件的始作俑者。抗栓治疗(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基石。实现冠心病抗栓治疗的优化,是心血管医师努力的目标之一。无论是新型抗血小板药物还是新型抗凝药物,其应用指征完全照搬国外指南都不恰当,我们应当在参考国外指南的基础上,积累中国人自己的临床应用数据和临床试验证据,以便形成适合中国人群的冠心病个体优化治疗策略指导临床实践,使中国冠心病患者得到最大的净效益。现有的临床证据和经验提示,针对患者临床病情、病变特征、对抗栓治疗药物的反应性等制定个体化的抗栓治疗方案可望最大程度地减少血栓事件和出血风险,是今后冠心病抗栓治疗的发展方向。目前已经发表的一些小样本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可取得很好的效果,但在这一领域取得更大突破还存在许多技术难点。首先,如何筛选血栓高危病人?尽管有研究表明基因多态性、临床合并症、冠状动脉解剖特点等多种因素均可能与临床血栓风险相关,但迄今为止尚缺乏一个综合、全面、易行的评价系统来帮助医生进行治疗决策。其次,何种治疗方式最优?对于抗栓治疗反应不敏感的病人,本中心及国内外其他研究报道采用加大药物剂量、合用其他作用机制的药物等方案取得较好的疗效,但目前所有的临床研究均属小样本探索性研究。因此,何种方案更加有效?何种方案的效价比最高?这些问题都需要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杨跃进教授就《冠心介入治疗新进展》指出,“冠心病治疗(PCI)经过30余年的临床应用,研究和完善,已经成为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目前,临床上对多支、复杂和高危(左主干等)冠脉病变的PCI治疗已不少见,特别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或心衰,高龄或合并心功能低下、肾功能不全、肺功能严重损伤和有脑血管的冠心病,以及冠心病已失去外科搭桥手术机会等的高危患者的PCI也越来越多。如何保证PCI的安全和质量将是介入医师、医院管理者甚至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所面临的新挑战或任务。尽管国际学术届不断更新和修订相关指南,甚至适宜技术指南,明确了”该做或不该做“的策略性指导意见,但始终难以解决PCI技术上”怎么做和怎么做最优从而保证患者安全“的操作层面的问题。鉴于冠心病患者病情和PCI技术操作本身均有一定风险,因此,PCI质控的重中之重或核心任务应是防范风险,保证患者安全。”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马依彤教授在《缺血性心力衰竭治疗策略》中指出:“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Framingham研究结果表明:心衰患者5年生存率男性为25%,女性为38%,不良预后与恶性肿瘤相当。本世纪初,在我国10个省市进行的15518例35~74岁人群的调查研究显示,我国成人慢性心衰的患病率为0.9%,男性多于女性,北方高于南方;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55岁时的患病率高达1.3%.近些年来,随着饮食与心血管疾病研究的推进,使更多的
临床医师意识到饮食对于心衰康复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心衰患者中良好的饮食模式可以部分阻断和灭活神经体液激素、限制炎性进展、延缓心脏重塑、促进临床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研究也表明,运动耐量的提高也能够使心衰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症状得以改善,从而降低患者的再入院率和病死率。O'Connor等发表了HF-ACTION研究显示: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所以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运动训练是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手段。”
作为本次会议大会主席于波教授教授,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带头人,现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兼心内科主任,哈医大二院内科学教研室主任,教育部心肌缺血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务委员兼结构心脏病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副会长,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考试专家委员会专业组副组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会心律分会常委,卫生部介入培训基地专家组成员,卫生部冠脉、电生理、先心病介入培训基地主任及培训导师,黑龙江省心血管内科(介入)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黑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JACC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中文版)》副主编;包括《Coronary Artery Disease》,《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中国地方病学杂志》等十余部专业期刊杂志编委。于教授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其中包括重点项目1项。承担973子课题、863子课题、国家级、横向及省级以上科研课题十余项。发表(通讯作者)SCI文章55篇,总影响因子 216.76,单篇最高15.34,大于14分的5篇,大于5分的18篇。先后获得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项,黑龙江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其他厅局级奖励20余项。2011年获得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工作优秀奖,2012年获得心血管医师分会“年度心血管医师奖”,同年荣获“第八届中国医师奖”。
冰城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已举办了十届,这十年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哈医大二院心内科十年来由60张床位发展为目前近600张床位,三百五十余名医护人员,以心脏介入治疗为中心的大型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是东三省医疗、教学、科研、培训、健康宣教、疾病预防齐头并进的综合性科室。
回顾哈医大二院心内科的十年成长历程,可谓是以于波教授为核心的哈医大二院心内人的团结奋进史。2004 年起,于波教授着眼于学科建设和发展,逐步将心内科介入诊疗技术趋于专业化,并培养了一批专、精、尖的技术骨干队伍,主要分为冠脉、先心和电生理介入治疗等三个领域, 年可收治患者20 000 余人次,门诊量70 000 余人次,年可完成心脏介入手术10 000 余例(含冠状动脉造影,2014 年),在冠脉介入治疗领域, 目前年可完成P C I 4100 余例(2014 年),从简单病变到复杂冠脉介入治疗领域,于波主任培养了一批年轻介入专家, 2005 年,心内科引进中国第一台OCT 机器,在全国率先引进OCT 技术指导冠脉介入治疗,将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带入更加精准的时代。现心内科在OCT 领域居全国顶尖、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最大的OCT 研究中心,并与国际多个大型心血管中心建立了常年稳定的合作关系,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和互访,探索OCT 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研究方向和科研进展等。为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08年,教育部省部共建心肌缺血机理与诊疗技术重点实验室通过立项建立,于波教授任实验室主任。2012年6月顺利通过验收,获批为教育部心肌缺血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总面积达5000平方米,共有实验室、仪器室110余间,仪器设备总值4000余万元,实验室拥有生化学平台、分子生物学平台、免疫学平台、病理学平台、细胞培养平台、GMP标准的净化平台及电生理离子通道七大平台。2011年,心内科被评选为全国临床重点专科,取得全国第九,东三省第一的好成绩。2012年10月27日,心内科搬迁至哈医大二院第八住院部,医疗使用面积扩大为15000多平方米,共设有588张床位,10个护理单元,包括8个病区、2个心脏病监护病房(CCU)及8个导管间, 心内科全科医生101 人,医技人员19 人,护士236 人,人员队伍在不断继续扩大中。2014年10月哈医大二院“胸痛中心”通过国家认证,是黑龙江省目前唯一一家胸痛中心,全国十家胸痛中心之一。哈医大二院胸痛中心的建设和流程完善,使得S T EMI 救治时间由138分钟缩短到58 分钟,大大提高了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几率及生存质量。并以点带面,于2015 年 5 月5-6 日,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二期项目在黑龙江省首启,于波教授担任执行主席,统筹规划黑龙江省急性心梗救治网络的建立和完善。2014年11月1日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公布的中国医院最佳专科排名中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排名全国第十学科带头人于波教授2009年当选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委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结构心脏病学组组长。同年当选黑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2012年获得心血管医师分会“年度心血管医师奖”,并荣获“第八届中国医师奖”,成为哈医大二院第一个荣获此殊荣的医师。2013年,于波教授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2014年于波教授被推选为FACC成员。
科室特色
(1)OCT 应用情况
哈医大二院心内科现年可开展冠脉OCT 检查近300 例,是世界上中心年开展最多的单位,无论是OCT 开展数量、质量及相关科学研究均居国际领先水平,同期与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合作M G H OCT R e g i s t r y,近50 个中心入选3000 例患者,仅哈医大二院心内科单中心就承担了近1 000 例患者的入选。应用OCT 研究ACS 发病机制,联合血管内超声探讨了易损斑块的破裂及引起临床事件特征;应用OCT 检测血管壁微观病变结构,于世界首次应用OCT 在体诊断E r o s i o n 病变并提出了其影像学定义及其病变血栓特点;在国际上首次应用OCT 检测技术结合端粒酶检测对支架植入随访患者进行实验研究,提示了OCT 检测支架内膜厚度与白细胞端粒酶长度呈负性相关;在国际上首次应用OCT 评价裸支架内新生脂质斑块,并提出支架内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可能是晚期支架内血栓成因之一,同时成功的应用OCT 评价了支架内膜的异质性情况;在国际上首次应用OCT 结合病理学观察急性血栓及亚急性血栓的相关研究,进一步证实了OCT 检测血栓无论从血栓成分、形态或位置上,均表现出了与病理学较高的一致性;国际上首次应用OCT 对肺动脉高压患者人群进行了肺动脉血管的在体检测及肺动脉离体检测与组织学对照,国际上首次应用OCT 对长期存活的心脏血管移植物进行了多次在体检测,动态观察移植物的免疫排斥反应等情况。目前哈医大二院心内科在OCT 领域发表了多篇国际有影响的SCI 文章,共发表S C I 文章39 篇,均为通讯作者,发表在JACC, Circulation等权威心血管杂志上,单篇影响因子最高达15.34, 其中大于14 分的6 篇,大于5 分13 篇。
(2)胸痛中心建设
2014年10月哈医大二院“胸痛中心”通过国家认证,是黑龙江省目前全国认证的唯一一家胸痛中心。通过120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基层医院领导或急诊及心内科主任与胸痛中心密切配合,建立院前、院内、出院后一体化、无缝衔接的急性胸痛救治体系。充分体现了“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心肌梗死治疗理念。哈医大二院胸痛中心的建设和流程完善,使得STEMI 救治时间由138 分钟缩短到58 分钟,大大提高了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几率及生存质量。并以点带面,于2015 年 5 月5-6 日,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二期项目在黑龙江省首启,于波教授担任执行主席,统筹规划黑龙江省急性心梗救治网络的建立和完善。哈医大二院胸痛中心为任务承担主体,并承担该项目的统计与区域监管工作。
(3)黑龙江省冠心病质控
作为黑龙江省冠心病质量控制中心,2015年5月至6月,已完成对省内52 家P C I 能力医院以急性心肌梗死救治工作为中心的初步调查,调查围绕冠脉介入规范性、STEMI诊治流程及急诊PCI介入质量。针对各医院的个性问题分别提出整改建议,总结共性问题并给出黑龙江省冠心病医疗质量专项检查工作总结报告。
本次会议集各地医学精华于一体,邀请国内外近百名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出席,在冠心病、心脏起搏与电生理、结构心脏病、肺血管疾病、高血压、心力衰竭、胸痛中心STEMI、心血管病护理、心脏病治疗等方面展现心血管内科专业新技术、交流新方法。2015 年的冰城会迈入第一个“ 十年”,九年来大会得到国内、外同行与专家的大力支持;学术水平不断提高,涉及领域更加全面而深入,已成为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心血管学术会议;同时,参加本次会议的国内外专家对冰城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做出了很大的支持与帮助,也为推动黑龙江地区的心血管防治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