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理论 > 经络 > 正文

针灸技法——艾炷灸

——●●●聚焦热点●●●——

查分预约> 有奖猜分> 考后关注>

艾炷灸可以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1.艾炷的制作

(1)手工制作法:小炷可先将艾绒搓成大小适合的艾团,夹在左手拇食指腹之间,食指要在上,拇指要在下,再用右手拇、食指将艾团向内向左挤压,即可将圆形艾团压缩成上尖下平之三棱形艾炷,随做随用,甚为简便。中、大炷则须将艾绒置于平板上,用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将艾绒投成上尖下平的圆锥体。要求搓捏紧实,能放置平稳,燃烧时火力由弱到强,病人易于耐受,且耐燃而不易爆。艾炷大小可随治疗需要而定。

(2)艾炷器制作法:艾炷器中祷有锥形空洞,洞下留一小孔,将艾绒放人艾炷器空洞中,另用金属制成下端适于压入洞孔的圆棒,直插孔内紧压成圆锥体,倒出即成艾炷。用艾炷器制作的艾住,艾绒紧密,大小一致,更便于应用。

2.直接灸

将艾炷直接放置于穴位皮肤上烧灼的方法,可分化脓灸、非化脓灸。

(1)化脓灸:又称瘢痕灸法,是用大艾炷直接放置腧穴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灼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的灸法。此种灼伤化脓现象,古称灸疮。

操作方法:①选取适宜体位,正确定穴后作标记;

②在穴位上涂些大蒜汁或凡士林以黏附艾炷,并用线香点燃艾炷顶端;

③当艾炷燃尽熄灭,除去灰,再重新换取一个艾炷点燃;

④灸完5~7壮后,穴位局部皮肤被烧破溃,在穴位上敷贴膏药,并用干敷料覆盖;

⑤灸后5~7天,灸穴处通常会逐渐出现无菌性化脓现象,有少量分泌物,隔1~2天更换膏药及干敷料。如疮面分泌物过多,可用盐水清洗干净,以防止并发其他真菌性炎症。大约30~40天,灸疮结痂脱落,局部多留有瘢痕。

(2)非化脓灸:即用麦粒大的小艾炷在腧穴上直接施灸,但又控制灸后不引起化脓的灸法。

操作方法:①选取适宜体位,正确定穴后作标记;

②在穴位上涂些大蒜汁或凡士林以黏附艾炷,将中号艾炷黏附在灸穴上,并用线香点燃艾炷顶端;

③待燃烧接近皮肤时用镊子将未燃尽艾炷移开;

④反复施灸3~7壮,穴位局部皮肤出现潮红,但不破溃。

3.间接灸

又称隔物灸、间隔灸。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衬塾某些药物而施灸的一种方法。此法具有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火力较温和,通常不易起泡。间隔灸分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和隔附子灸。

(1)隔姜灸

将鲜生姜切成厚约0.3cm的生姜片,用针扎孔数个,置于施灸穴位上,用大、中艾炷点燃放在姜片中心施灸。若病人有灼痛感可将姜片提起,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以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一般每次施灸5~10壮。

(2)隔蒜灸

隔蒜灸分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

隔蒜片灸是将独头大蒜横切成约0.3cm的薄片,用针扎孔数个,放在患处或施灸穴位上,用大、中艾炷点燃放在蒜片中心施灸,每施灸4~5壮,须更换新片,继续灸治;

2.隔蒜泥灸是将大蒜描成蒜泥状,置患处或施灸穴位上。在蒜泥上铺上艾绒或艾炷,点燃施灸。此两种隔蒜灸法,每穴每次宜灸足7壮,以灸处泛红为度。

(3)隔盐灸

将纯干燥的食盐纳入脐中,填平脐孔,上置大艾炷施灸。病人有灼痛感,即更换艾炷。亦有于盐上放置姜片施灸,待病人有灼痛时,可将姜片提起,保留余热至燃完一住,一般可灸3~7壮。急性病可多灸,不限制壮数。

(4)隔附子灸

有附子片灸与附子饼灸两种。

附子片灸是将附子用水浸透后,切成0.3~0.5cm的薄片,用针扎数孔,放于拖灸部位施灸(同隔姜灸法);

附子饼灸是取生附子切细研末,用黄酒调和作饼,大小适度,厚0.4cm,中同用针扎孔,置穴位上,再以大艾炷点燃施灸,附子饼干焦后再换新饼,直灸至肌肤内温热、局部肌肤红晕为度。日灸1次。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