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的影响-临床疗效方面:
古代是医药一体,很多医家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又对药物有深入的研究。他们在运用中药时,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不同处理方法对疗效的影响。中药炮制是中医长期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炮制工艺的确定应以临床需求为依据。炮制工艺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恰当,直接影响临床疗效。因此,中药炮制与医疗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中医药文献中记载较多。
(一)净制与临床疗效
由于原药材常常混有一些杂质或非药用部分,或各个部位作用不同,若一并入药,则难于达到治疗目的,甚至造成医疗事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如巴戟天的木心为非药用部分,且占的比例较大,若不除去,则用药剂量不准,降低疗效。历代医药家对中药的净度都十分重视,《中国药典》炮制通则亦将净制列为三大炮制方法之一。
(二)切制与临床疗效
药材切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煎药的质量,或者利于进一步炮制和调配。药材切制前需经过润泡等软化操作,但控制水处理的时间和吸水量至关重要。若浸泡时间过长,吸水量过多,则药材中的成分大量流失,降低疗效,并给饮片干燥带来不利影响。同时饮片干燥亦很重要,切制后的饮片因含水量高,若不及时干燥,就会霉烂变质,便于干燥。干燥方法和干燥温度不当,也会造成有效成分损失,特别是挥发性成分或对日光很敏感的部分,若采用高温干燥或曝晒,疗效会明显降低。增加表面积,利于提高煎药质量。
(三)加热炮制与临床疗效
加热是中药炮制的重要手段,其中炒制和煅制应用最广泛。许多中药经过炒制,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焦香气,收到启脾开胃的作用,如炒麦芽、炒谷芽等。种子和细小果实类药物炒后不但有香气,而且有利于溶媒渗入药物的内部,提高煎出效果,如葶苈子、莱菔子等。“逢子必炒”。
煅制常用于处理矿物药、动物甲壳及化石类药物,或者需要制炭的植物药。矿物药或动物甲壳类药物,煅后不但能使质地酥脆,利于煎熬和粉碎,而且作用也会发生变化。“逢石必煅”。
此外,如生地加热蒸制成熟地,其性味、功效都发生明显的变化。川乌、草乌加热煮制后,其毒性显著降低,保证了临床用药安全有效。降低毒性,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四)加辅料(包括药汁)炮制与临床疗效
中药经辅料制后,在性味、功效、作用趋向、归经和毒副作用方面都会发生某些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如苦寒药,利用酒的辛热行散作用,既可缓和苦寒之性,免伤脾胃,又可使其寒而不滞,更好地发挥清热泻火作用。纠正药物偏性活血药酒制可使作用增强而力速,滋腻药物易影响脾胃的运化,酒能宣行药势,减弱黏滞之性,使其滋而不腻,更易发挥药力。活血药醋制能使作用缓和而持久,提高疗效,如酷五灵脂。温肾药以盐制是增强其补肾作用,如盐补骨脂。姜制药物可增强其化痰止呕的作用,如姜半夏、姜竹茹等。蜜制能增强止咳药或补气药的作用,如黄芪、紫菀。药汁制可发挥辅料与主药的综合疗效,如吴茱萸辛热,黄连苦寒,用吴茱萸制黄连,一冷一热,阴阳相济,无偏胜之害,故吴茱萸黄连长于泻肝火以和胃气。协同增效。总之,中药通过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辅料炮制后,可以从不同的途径,以不同的方式,趋利避害,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