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概念是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复习重点,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如下:
痔是指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及肛缘皮下的静脉丛瘀血曲张,扩大形成柔软的血管瘤样病变。据痔的部位而分为外痔、内痔、混合痔等。发作时有便血、疼痛、脱肛和坠胀等。
中医学亦称为痔或痔疮。认为脏腑本虚、气血亏损是痔的发病基础,而情志内伤、劳倦过度、长期便秘、饮食不节、妇女妊娠等为诱因,使脏腑阴阳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经络受阻,燥热内生,热与血相搏,气血纵横,经脉交错,结滞不散而成。
早在唐《备急千金要方》中就有关于针灸治疗本病的多种穴位处方。《针灸资生经》提到“痔苦未深,尾闾骨下近谷道灸一穴,大称其验”。明《类经图翼》记载用隔姜灸法治痔,其他如《杂病歌》、《针灸大成》都有载述。
现代以针刺治痔的报道,首见于1956年,六十年代开展电针治疗本病。与此同时,海外,如日本、罗马尼亚等也有针灸治痔的临床资料。七十年代末至今,多倡用穴位挑治和针刺之法,古代用得颇多的灸治之法反倒少见。
痣在医学上称作痣细胞或黑素细胞痣,是表皮、真皮内黑素细胞增多引起的皮肤表现。如果是高出皮面的、圆顶或乳头样外观的或是有蒂的皮疹,临床上叫作皮内痣;略微高出皮面的多为混合痣;不高出皮面的是交界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