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中药/药学理论 > 中药药理学 > 正文

中药药理学: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医学教育网小编为帮助广大考生顺利通过考试,特为大家整理了“中药药理学: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相关内容,详细如下: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清热药都是药性寒凉,主要用于热病高热、痢疾、痈肿疮毒、以及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呈现各种里热证候、即是《内经》所说「热者寒之」的意义。

为了方便掌握本章各种清热药的特点,现根据各药的专长,再分为下列六小类:

(一)清热泻火药:能清气分热,对气分实热症,有泻火泄热的作用。

(二)清肝明目药:能清肝火而明目,常用于肝火亢盛、目赤肿痛等症。

(三)清热凉血药:专入血分,能清血分热,对血分实热有凉血清热作用。

(四)清热解毒药:有清热解毒作用,常用于治疗各种热毒的病症。

(五)清热燥湿药:药性寒凉,偏于苦燥,有清热化湿的作用,可用于湿热病症。

(六)清虚热药:能清虚热、退骨蒸,常用于午后潮热,低热不退等症。

清热药性属寒凉,多服久服能损伤阳气,故对于阳气不足,或脾胃虚弱者须慎用,如遇真寒假热的证候,当忌用。清热泻火药,能清解气分实热,清热作用较强,适用于高热烦渴、神昏、脉洪实有力、苔黄或燥等里热炽盛的症候。

对于体质虚弱的患者使用本类药物时,当考虑照顾正气,勿令伐太过,必要时可与扶正药物配伍应用。

主要药:石膏、知母、栀子、芦根、天花粉。

清肝明目药,有清肝火、退目翳的功效,适用于肝火亢盛、目赤肿痛、目生翳膜等症、其中有些药物尚可用于肝阳上扰的症候。

主要药:青箱子、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夜明砂。

清热凉血药,常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血热发斑疹及温热病邪入营血、热甚心烦、舌绛神昏等症。热邪入于营分、血分,往往伤阴耗液。本节药物中,如鲜生地、玄参等兼有养阴滋液的作用,故在热病伤阴时,应用此类药物有标本兼顾之效。

清热凉血药,一般适用于热在血分的病症,如果气血两燔,可配合清热泻火药同用。

主要药:生地、牡丹皮、犀角、大青叶、玄参。

凡功能清热邪、解热毒,适用于各种热毒病症的药物,就叫清热解毒药。

热毒病症主要是指丹毒、斑疹、疮痈、喉痹、痢疾等,由于火热痈盛、郁结成毒的病症。这些药物都能清热解毒,但由于各药性能不同,所以在应用上又各有特长,在应用于时必须作适当的选择与配伍。若热毒在血分,可与凉血药配合应用;火热炽盛,可与泻火药配合应用;挟湿者,可与燥湿药配合应用。此外,痢疾里急后重,宜配行气药;疮痈属虚者,宜配补益药等等。但发斑、疮疡、喉痹、痢疾等疾患,而属于阴症、寒症者,则不宜使用清热解毒药。

主要药: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鱼腥草、土茯苓。

清热燥湿药的性味多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用于湿热内蕴或湿邪化热的症候,如心烦口苦、小便短赤、泄泻、痢疾、黄疸、关节肿痛、耳肿疼痛、流脓等病症。这些药物中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等,亦为常用的泻火解毒药,宜互相参证。清热燥湿药一般不适用于津液亏耗或脾胃虚弱等症,如须使用,亦应分别配伍养阴或益胃药同用。

主要药:黄连、黄芩、黄柏、苦参、龙胆草。

清虚热药性多寒凉,具有凉血退虚热的功效,适用于骨蒸潮热、低热不退等症。

主要药:地骨皮、银柴胡、白薇、青蒿。

以上就是“中药药理学: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的介绍了,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医学教育网!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执业药师-无忧实验班

2021年新课

880起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