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气的产生:
主要有二种学说:其一为禀受于天说。如李中梓云:“四时者,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而已。故药性之温者,于时为春,所以生万物者也;药性之热者,于时为夏,所以长万物者也;药性之凉者,于时为秋,所以肃万物者也;药性之寒者,于时为冬,所以杀万物者也”。其后,缪仲醇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凡言微寒者,禀春之气以生;言大热者,感长夏之气以生;言平者,感秋之气以生,平即凉也;言大寒者,感冬之气以生。此物之气,得乎天者也”。认为药物的四气禀受于天,是由四时季节气候的差异而引起的。
其二为入腹知性说。徐大椿云:“入腹则知其性”。药性寒温的确定,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概括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相对而言,“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素问》)。大凡能减轻或消除阳热病证的药物,其药性为寒凉;凡能减轻或消除阴寒病证的药物,其药性为温热。同理,温热性质的药物,主要用于寒性病证;寒凉性质的药物,主要用于热性病证。入腹知性说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机体用药后的反应为依据来确定药物的寒温性质,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以上二说,从不同层面揭示了四气的不同内涵。禀受于天说揭示了药物的自然之气,入腹知性说揭示了药物的性能之气,后者是四气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