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不统血证: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所引起,临床以各种出血及脾气虚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常见于便血、衄血、崩漏,以及西医的贫血、胃十二指肠溃疡、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白血病及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多种出血性疾病。
脾主统血的生理功能,早在《难经》中就有记载,如“脾主裹血”即指脾气能裹摄约束血液循行于经脉之中,使其不致逸出脉外。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用黄土汤治疗脾虚下血。明代张景岳、清代唐容川也都明确指出了脾虚不能摄血,可致下血出血。
脾不统血证是气不摄血的病理反映,它不仅与脾主统血直接相关,而且与脾化生气血的功能也有密切关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健旺,则气血充盈,气能发挥固摄作用,血液也就能循其常道而不致溢出脉外。所以,脾统血的作用是脾气化生血液和固摄血液功能的综合体现。若脾胃素虚,或脾胃因饮食所伤,或劳倦思虑伤脾,或久病耗伤脾气,则可使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气血生化无源;气血虚亏,固摄无力,则血溢脉外而致出血。
脾不统血证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为脾气虚则运化无力,气血亏虚,可见食少,腹胀,便溏,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苔白医|学教育网整理,脉缓弱。一为多种出血症状,如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等。便血而属脾不统血者,表现为大便下血,血便混杂,或先便后血,血色紫黯,或大便漆黑,兼见脾气虚症状;崩漏而属脾不统血者,表现为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尽,色淡质薄,面色白或虚浮,身体倦怠,四肢不温,气短懒言,纳呆便溏等。
脾不统血证的治疗以补气摄血为法,可随证选用归脾汤、黄土汤、八珍汤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