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的辨证论治—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是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试中涉及到的重点考点,你复习到了吗? 抓住重点可以为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试**,医学教育网编辑为大家整理搜集了具体的内容,详情如下:
1.寒湿内盛证
证候主症: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脘闷食少,腹痛肠鸣,或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舌苔白或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寒湿内盛,脾失健运,清浊不分。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常用药:藿香、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厚朴、大腹皮、紫苏、白芷、桔梗。
加减:若表寒重者,可加荆芥、防风疏风散寒;若外感寒湿,饮食生冷,腹痛,泻下清稀,可用纯阳正气丸温中散寒,理气化湿;若湿邪偏重,腹满肠鸣,小便不利,可改用胃苓汤健脾行气祛湿。
2.湿热伤中证
证候主症: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证机概要:湿热壅滞,损伤脾胃,传化失常。
治法:清热燥湿,分利止泻。
代表方:葛根芩连汤加减。
常用药:葛根、黄芩、黄连、甘草、车前草、苦参。
加减:若夹食滞者,加神曲、山楂、麦芽消食导滞;若见大便欠爽,腹中痞满作痛甚者,可加木香、大腹皮、枳壳等以宽肠理气;若湿邪偏重,胸腹满闷,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舌苔微黄厚腻者,加藿香、厚朴、茯苓、猪苓、泽泻健脾祛湿,或合平胃散;若在夏暑之间,症见发热头重,烦渴自汗,小便短赤,脉濡数,可用新加香薷饮合六一散表里同治,解暑清热,利湿止泻。
3.食滞肠胃证
证候主症: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实。
证机概要:宿食内停,阻滞肠胃,传化失司。
治法:消食导滞,和中止泻。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神曲、山楂、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谷芽、麦芽。
加减:若食积较重,脘腹胀满,可因势利导,根据“通因通用"的原则,用枳实导滞丸;食积化热可加黄连清热燥湿止泻;兼脾虚可加白术、扁豆健脾祛湿。
4.肝气乘脾证
证候主症:腹痛而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而作,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红,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不舒,横逆犯脾,脾失健运。
治法:抑肝扶脾。
代表方:痛泻要方加减。
常用药:白芍、白术、陈皮、防风。
加减:若胸胁脘腹胀满疼痛,嗳气者,可加柴胡、木香、郁金、香附疏肝理气止痛;若兼神疲乏力,纳呆,脾虚甚者,加党参、茯苓、扁豆、鸡内金等益气健脾开胃;久泻反复发作可加乌梅、焦山楂、甘草酸甘敛肝,收涩止泻。
5.脾胃虚弱证
证候主症: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食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加,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脾虚失运,清浊不分。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砂仁、陈皮、桔梗、扁豆、山药、莲子肉、薏苡仁。
加减:若脾阳虚衰,阴寒内盛,可用理中丸以温中散寒;若久泻不止,中气下陷,或兼有脱肛者,可用补中益气汤以益气健脾,升阳止泻;若兼有湿盛者,可用升阳除湿汤加减。若胃热而肠寒交错者,可仿诸泻心汤意,寒热并调。
6.肾阳虚衰证
证候主症:黎明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腹部喜暖,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证机概要:命门火衰,脾失温煦。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代表方:四神丸加减。
常用药: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
加减:若脐腹冷痛,可加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若年老体衰,久泻不止,脱肛,为中气下陷,可加黄芪、党参、白术、升麻益气升阳;若泻下滑脱不禁,或虚坐努责者,可改用真人养脏汤涩肠止泻;若脾虚肾寒不著,反见心烦嘈杂,大便夹有黏冻,表现寒热错杂证候,可改服乌梅丸;若久泻伤阴,阴阳两伤者,症见泄泻或溏或濡,时干时稀,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口干咽燥不欲饮,形体消瘦,面色无华,唇红,手足心热,倦怠乏力,舌质淡红或边尖红,苔少或黄腻或白厚,脉细数或带滑,当以调补脾肾之阴为主,兼顾补气健脾助运,方用张景岳胃关煎加减。
2021年中医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泄泻的辨证要点
2021年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腹痛的辨证论治”
2021年中医专长医师证书考点:腹痛的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
以上分享的“泄泻的辨证论治—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内容,由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如果您觉得对您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