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职称

首页 > 中医针灸职称 > 主任复习资料 > 正文

痉病的针灸治疗-中医针灸主任医师资料

2014-01-21 11:19
大号

中医针灸主任医师复习需了解知识点:痉病的针灸治疗,详细内容如下:

【概述】

痉病又称痓.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口噤,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痉的病名,首见于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灵枢。热病》中即记载用针灸治疗本证:“风痉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腘中及血络出血;中有寒,取三里”。隋代的《诸病源候论》提出“决舌下去血,灸颊以防噤”的预防观点。自唐宋至明清,有关针灸治疗痉病的文献颇多,在取穴上,重视头部穴和肢端穴,在方法上,包括剌法、灸法和剌血等。

现代医学中的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以及各种原则引起的高热或无热惊厥,均可参照本证辨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病因病机】

痉证的病因病机,大致可分两类。一为风毒寒湿侵入,壅滞经脉,或瘀血痰浊,内阻脉络;或因邪热炽盛,血热搏结,均可导致气血运行不利,筋脉受病,拘急成痉。其中以热甚发痉最为常见而急重,“热而痉者死”(《灵枢。热病》。一为过汗亡血;耗阴伤液,致气血衰少,筋脉失于濡养,虚风内动成痉。

【辩证分型】

痉机分型较多,大多急重。取常见且针灸治之有效者,辨为下列二型:

(一)热甚发痉

为实证。症见发热胸闷,口噤*齿介齿。项背强直,甚则角弓反张,手足挛急,腹胀便秘,苔黄腻、脉弦数。

(二)血不养筋

为虚证。症见头痛神疲,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舌淡红或暗有瘀斑,脉细弦或涩。

【治疗】

(一)热甚发痉

1.治则;泄热止痉。

2.处方:大椎、委中、少商、阳陵泉、颊车。

3.方义:大椎属督脉,又为三阳之会。督脉为病,“实则脊强”(《灵枢。经脉》),故刺此穴,既可止搐镇痉,又能清泄阳热;少商,手太阳之井,为古人推崇之治痉要穴之一,《肘后歌》云:“刚柔二痉最乖张,口噤眼合面红妆,热血流入心肺腑,须要金针刺少商”;委中系“血郄”,刺之可清血中之热,又为膀胱经之合穴,故对角弓反张有效;阳陵泉乃筋会。用其缓解筋脉之拘挛;颊车属局部取穴,治口噤不开。

4.治法:大椎、阳陵泉、颊车俱用泻法留针。其中,大椎宜适当深刺(应避免过深误伤脊髓),先使针体成60度角向下,以气至法导出循督脉窜行之针感,施泻法1分钟~2分钟,继而提针至皮下,分别略偏向左和右深刺,复以气至法导出针感向左、右上肢放射,各施泻法1分钟~2分钟,留针期间可反复间断运针。少商、委中均以三棱针刺血。

5.古方辑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五处、身柱、委中、委阳、昆仑主脊强反折,瘈疭癫疾头痛。”

《神应经。鼻口门》:“口噤:颊车、支沟、外关、列缺、内庭、厉兑。”

《神灸经纶。卷三》:“五痉脊强:身柱、大椎、陶道。”

(二)血不养筋

1.治则:培元养血,濡润筋脉。

2.处方:命门、肝俞、脾俞、风府、后溪。

3.方义:命门属督脉之要穴,能培元补肾,通利腰脊,为本方主穴。肝俞、脾俞为肝、脾两脏经气输注之处,肝藏血主筋,脾统血而又为生化之源,用此两穴可养血润筋,亦系治本之法。后溪为八脉交会穴而通于督脉,针之以遏痉止搐;风府更可消虚风内动之侯,用此两穴,乃治标之举。

4.治法:命门、肝俞、脾俞用补法,风府、后溪宜取泻法。肝、脾俞留针时间3分钟~5分钟,余三穴留针至痉停搐止,其间可间断持续运针。

5.古方辑录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四》:“命门……瘈疭里急,腰腹相引痛,针入五分,可灸三壮。”

《针灸资生经。第四》:“肾俞、中膂俞、长强,主寒热痉反折”,“肝俞,主筋寒热痉、筋急手相引。”

《类经图翼。十一卷》:“角弓反张:百会、神门、间使、仆参(七壮)、命门。”

《针经摘英集。治病直刺决》:“治脊强反折,刺督脉痖门一穴,应时立愈。”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内容丰富 题量给力

免费试用

198起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