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眩晕时,常选用一些具有调和气血、平肝熄风、健脾化痰等功效的穴位。具体来说,常用的穴位包括:
1. 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当枕骨下方与斜方肌之间凹陷处,两侧各一)。此穴主要用于治疗因外感风邪引起的眩晕。
2. 百会穴(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上)。百会穴是督脉的重要穴位之一,对于各种类型的头痛、头晕有良好的疗效。
3.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髌骨下缘向外旁开四横指处)。足三里为胃经的主要穴位,可以健脾益气,对因脾胃虚弱导致的眩晕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4. 太溪穴(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太溪穴属于肾经,能够滋补肝肾阴液,对于肾虚引起的眩晕有较好的疗效。
5. 内关穴(手腕横纹向上约三寸处,在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内关穴能调心安神、理气止痛,适用于心脏功能异常或情绪波动所致的头晕目眩等症状。
6. 太阳穴(眉梢与眼角之间的凹陷中)。太阳穴对于缓解紧张性头痛及轻度眩晕有一定效果。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因病机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如果症状持续不减或者加重,请及时就医并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