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型感冒在中医学里是一种常见的外感疾病,主要表现为怕冷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声重等症状。治疗时应以解表散寒为主,可以通过针灸、拔罐等方法来选穴施治。
1. 风门(FEI 12):位于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可以发汗解表,驱除风邪。
2. 大椎(DU 14):位于颈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方凹陷中。大椎是治疗外感病的重要穴位之一,能清热解毒、疏风散寒。
3. 合谷(LI 4):在手背侧,当拇指与食指之间的最高点处。合谷穴具有良好的发汗作用和抗炎效果,能够缓解头痛、鼻塞等症状。
4. 风池(GB 20):位于项部两侧,耳后乳突骨下方凹陷中。风池穴能疏风清热、醒脑明目,适用于外感引起的头昏痛等症。
5. 足三里(ST 36):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足三里为强壮要穴之一,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对于风寒感冒后期恢复亦有帮助。
6. 曲池(LI 11):在肘区,尺泽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曲池穴能清热解毒、疏风止痛,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感冒症状。
以上穴位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使用,并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中药汤剂等综合施治。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由专业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避免自行尝试导致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