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的病原体|发病机制和病理是什么?为了帮助各位考生更好的复习考试,为您提供以下知识汇总:
病原体
WHO把从SARS患者分离出来的病原体命名为SARS冠状病毒(SARS-associated coronavirus, SARS-CoV),简称SARS病毒(SARS virus)。SARS病毒和其他人类及动物已知的冠状病毒相比较,基因序列分析数据显示SARS病毒并非为已知的冠状病毒之间新近发生的基因重组所产生,是一种全新的冠状病毒,与目前已知的三群冠状病毒均有区别,可被归为第四群。SARS病毒在环境中较其他已知的人类冠状病毒稳定,室温24℃下病毒在尿液里至少可存活10天,在痰液中和腹泻患者的粪便中能存活5天以上,在血液中可存活15 天。但病毒暴露在常用的消毒剂和固定剂中即可失去感染性,56℃以上9O分钟可以杀死病毒。
发病机制和病理
SARS病毒通过短距离飞沫、气溶胶或接触污染的物品传播。发病机制未明,推测SARS病毒通过其表面蛋白与肺泡上皮等细胞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导致肺炎的发生。病理改变主要显示弥漫性肺泡损伤和炎症细胞浸润,早期的特征是肺水肿、纤维素渗出、透明膜形成、脱屑性肺炎及灶性肺出血等病变;机化期可见到肺泡内含细胞性的纤维黏液样渗出物及肺泡间隔的成纤维细胞增生,仅部分病例出现明显的纤维增生,导致肺纤维化甚至硬化。
备考神器:
以上就是“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的病原体|发病机制和病理是什么?”的全部内容啦,以上信息由医学教育网小编汇总,更多信息请关注医学教育网传染病学职称考试栏目!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