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滞针和弯针的处理方法”的相关知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了如下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滞针
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剧痛的现象。
处理
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
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叩弹针柄;
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
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
二、弯针
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
处理
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
如针柄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
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
若由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
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体折断,留在体内。
以上“滞针和弯针的处理方法”来自医学教育网,更多中医知识请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