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流程是什么样的?相信各位考生对此问题比较感兴趣,医学教育网小编为您汇总如下: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原则:制止继续出血,防治继发性脑血管痉挛,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去除病因和防治再出血及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一、一般处理及对症治疗:
1. 绝对卧床:患者应住院治疗,绝对卧床休息4——6周(避免一切可能引起血压或颅内压增高的原因,如用力排便、咳嗽、喷嚏、情绪激动、劳累等)。
2. 镇静止痛:头痛、烦躁不安、有精神症状者可给予适当的镇静镇痛药物,避免使用影响呼吸与意识观察的药物。
3. 调控血压:适当调整血压。既往血压正常的患者,SAH后血压升高,控制血压到接近正常水平;既往血压高者,控制血压到接近平时血压水平。一般收缩压不宜高于150——180mmHg。
4. 抗抽搐:有痫性发作者可给予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安定等。
5. 纠正低血钠:有低血钠时,给予等渗液体,血容量不足时及时补液纠正,避免使用低渗液体。
二、降低颅内压和防治脑疝形成:
SAH的颅内压增高是由于血肿的占位效应和脑脊液循环通路被阻塞而致急性脑积水以及脑血管痉挛所致的脑缺血和脑水肿,因此SAH颅内压增高较其他脑血管病重而急。可给予甘露醇、速尿、甘油果糖、复方甘油、白蛋白、地塞米松等。
三、止血及预防再出血:
用抗纤维蛋白溶解药抑制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的形成,推迟血块溶解,防治再出血的发生。
6-氨基己酸:4——6g溶于NS或5%——10%GS中静滴,每天24克,持续7——10天,逐渐减量至8g/日,维持2——3周。
止血芳酸(PAMBA):0.2——0.4g缓慢静滴,2次/日。
为避免继发脑缺血发生,需同时联合应用钙拮抗剂。
四、防治脑血管痉挛:
钙通道拮抗剂:可减轻血管痉挛。常用尼膜同10mg——20mg/d缓慢静滴,1mg/h,连续5——14天,注意监控血压。或者尼莫地平口服,20——40mg/次,3次/日。
扩容升压:血容量不足或血压偏低时,给予扩容升压治疗。
脑脊液置换疗法:对非动脉瘤性SAH或动脉瘤手术后者可用CSF置换疗法。可腰椎穿刺置换脑脊液,10——30ml/次,2次/周;可根据颅压情况每次放脑脊液5——10ml。有脑室出血者做侧脑室引流术。
五、利用CT上血液浓缩区判定动脉瘤的部位:
①出血在脚间池和环池,一般无动脉瘤。
②鞍上池不对称出血提示颈内动脉系统的动脉瘤。
③外侧裂出血提示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④额叶半球间裂基底部出血提示前交通动脉的动脉瘤。
怀疑动脉瘤者,请神经外科会诊,非动脉瘤者进行一般内科治疗。
六、影像学及脑血流监控:
对患者进行TCD监控和头颅CT复查,发现有脑血管痉挛或脑积水及时处理,怀疑动脉瘤或血管畸形,通过DSA确诊,神经外科进行处理。脑血管造影是确诊动脉瘤的金标准,一般选在发病后三天内或三周后。
七、并发症的处理:
1.对于心、肺、肾、泌尿道、皮肤等常见并发症的处理参见脑梗塞及脑出血的处理部分。
2.特殊并发症的处理
脑积水:SAH后常发生脑室扩大,病因通常为脑室内出血导致梗阻性脑积水;SAH急性脑积水更多地发生在临床症状重的患者。诊断依赖于影像,许多患者无症状。对于SAH后急性脑积水和意识水平减退的患者,一般推荐脑室引流术。SAH后常发生慢性(交通性)脑积水。推荐对症状性患者行暂时脑脊液引流或永久性脑脊液分流术。
再出血:减少可能引起再出血的因素。病人需卧床,减少刺激。使用止痛药控制疼痛。使用镇静剂。规律使用大便软化剂和缓泻剂。这些措施目的是避免血压升高,以免颅内压升高引起再出血。如果可能,手术是最好的预防再出血的方法。
低钠血症:SAH后低血钠一般在出血后数天发生,常与血管痉挛的时间相平行。低血钠更多见于临床症状重的脑积水患者,是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低血钠通常轻微不足以产生症状。处理:
(1)对最近发生SAH患者监测中心静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液体平衡、体重,以评估容量状态。出现容量量下降的趋势应补液纠正。
(2)SAH后低血钠的治疗应包括血管内输注等渗液体。避免使用低渗液体,因其会导致低血钠;不要通过限制液体治疗低血钠。
备考神器:
放射医学副高职称考试题库+点题卷+备考卷+视频课
放射医学正高职称考试题库+点题卷+备考卷+视频课
以上就是“脑血管病--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流程是什么样的?”的全部内容啦,以上信息由医学教育网小编汇总,更多信息请关注医学教育网放射医学职称考试栏目!
编辑推荐:
代谢性骨病--痛风的药物治疗有哪些?
佝偻病的患者如何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
椎间盘突出的患者有哪些症状体征?
关于椎管狭窄的患者临床诊断是怎样的?
寰枢椎脱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