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红素代谢障碍主要表现为黄疸,这是由于血液中的未结合胆红素或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所致。根据病因不同,可以分为肝前性(溶血性)、肝细胞性和肝后性(梗阻性)三类。
1. 溶血性黄疸:当体内红细胞破坏过多时,会产生大量间接胆红素,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导致未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积累。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尿色正常或稍深,粪便颜色无明显变化。
2. 肝细胞性黄疸: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损伤均可影响到直接和间接胆红素的代谢过程,使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临床表现除黄疸外,还可能伴有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尿色加深如浓茶样,大便颜色变浅甚至呈白陶土色。
3. 梗阻性黄疸:由于肝内外各种原因造成的胆汁排泄障碍,导致直接胆红素在血液中积聚。患者通常表现为皮肤、巩膜明显发黄,并可能出现瘙痒感;尿液呈现深黄色或酱油色,粪便颜色变浅甚至呈灰白色。
此外,长期高浓度的未结合胆红素还可能导致核黄疸(尤其是新生儿),引起神经系统损害。因此,在临床上需要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