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滤过率(GFR)是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是衡量肾脏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体内对肾小球滤过率的调节主要通过三种机制来实现: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以及局部调节。
1. 神经调节:主要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当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如剧烈运动、情绪紧张等),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收缩,但因为入球小动脉对肾上腺素更敏感,所以其收缩程度更大,从而使得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2. 体液调节:主要包括抗利尿激素(ADH)、醛固酮、血管紧张素II等。这些物质通过改变血容量或血压来间接影响GFR。例如,在低血容量情况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会被激活,生成的血管紧张素II可以使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均发生收缩,但由于对出球小动脉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总的效应是增加了肾小球内的压力,从而维持一定的GFR。
3. 局部调节:最重要的是通过管-球反馈机制。当远曲小管中的钠离子浓度发生变化时,它会刺激致密斑细胞释放一种称为“管周因子”的物质,该物质作用于近端小管和入球小动脉,引起其舒张或收缩,进而调整GFR。
此外,肾内血流的自调节机制也对维持稳定GFR发挥重要作用。当平均动脉压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时(大约80-180mmHg),肾脏能够通过改变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紧张度来保持恒定的肾小球滤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