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中的浑浊度是指水中悬浮颗粒物对光线传播产生的阻碍程度,是衡量水质清澈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些悬浮颗粒可能来源于自然环境,如土壤侵蚀、植物残体等,也可能来自人为污染源,比如工业排放、农业活动和生活污水的排放等。浑浊度不仅影响水的外观,还可能成为微生物生长的温床,间接增加水中病原微生物的风险,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饮用水质量指南》中建议,为了保障公众健康,饮用水的浑浊度应控制在1NTU以下,在任何情况下不应超过5NTU。这里的NTU是“Nephelometric Turbidity Unit”的缩写,意为散射光比浊单位,是一种常用的测量水体浑浊度的方法。
中国国家标准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
卫生标准》中规定,集中式供水出厂水的浑浊度不应大于1NTU,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或处理工艺限制的情况下,浑浊度最大允许值为3NTU;对于管网末梢水,则要求浑浊度不超过1NTU。这些标准旨在通过控制浑浊度来降低饮用水中微生物风险,确保水质安全。
为了达到上述标准,供水单位通常会采取混凝、沉淀、过滤等处理措施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同时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质监测,以保障居民的饮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