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执业/助理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频数分布表如何编制?

频数分布表是统计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用于展示数据在不同区间内的分布情况。编制频数分布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 收集数据:首先需要收集与研究目的相关的原始数据。
2. 确定变量的类型和范围:根据研究的目的确定要分析的是连续型变量还是离散型变量,并了解这些变量的最大值、最小值,以便确定数据的范围。
3. 划分组距:对于连续型变量,需要将整个数据范围划分为若干个区间(即组),每个区间的宽度称为组距。通常情况下,组数的选择可以根据Sturges公式计算得出,即K=1 3.322*log(N),其中N为样本量,K表示推荐的分组数目。
4. 计算频数:统计每个区间内数据出现的次数(即频数)。对于离散型变量,则直接记录各个取值点上的频数即可。
5. 制作表格:将上述信息整理成表的形式,通常包括以下几列:“组限”、“组中值”、“频数”等。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增加“频率”(即各区间内数据出现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例)、“累计频数”或“累计频率”等指标。
6. 检查和分析:最后对编制好的频数分布表进行检查,确保没有遗漏或者错误,并根据表格内容进一步分析数据特征,如集中趋势、离散程度等。

通过以上步骤,就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频数分布表的编制。这对于公共卫生领域的数据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相关健康问题的发生规律和发展趋势。
正保医学教育网
上医学教育网 做成功医学人
打开APP
全部评论(0打开APP查看全部 >
精品课程

无忧实验班

直播+录播

2680

查看详情
0
0
0
评论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