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1.定义 顿咳是由时行疫邪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咳嗽逐渐加重,继而有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毕有特殊的鸡啼样吸气性吼声,病程可拖延2~3月以上为主要特征。
2.发病情况
(1)发病季节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两季为多见。
(2)发病年龄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5岁以下小儿最多见,新生儿亦易患病。
(3)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包括典型、非典型、轻型),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4)免疫力 自然感染不能提供终生免疫,菌苗接种后,若超过12年,发病率达50%,与同年龄组未经菌苗接种者相同。医学教育网www.med66.com
(5)预后 主要取决于发病年龄和有无并发症。婴幼儿可因严重窒息致死或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严重的呼吸道并发症和百日咳脑病预后较差。
3.命名 在历代医家文献中有顿嗽、天哮、顿呛、鹭鸶咳等名称。
4.范围 相当于西医学所称之“百日咳”。
[病因病机]
1.病因 外感时行疫邪,内为肺气不足。
2.病机 时行疫邪首先犯肺,继而郁滞化热,痰热互结,深伏肺之气道,肺失清肃,气冲上逆。
[临床表现]
1.潜伏期 3~21天,大多7~14天。
2.前驱期 指从发病至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出现,一般为7~10天。此期可有低热、咳嗽、打喷嚏、流泪、乏力等症状。
3.痉咳期 持续约2~6周,亦可长达2个月左右。临床特点为成串的,接连不断的痉挛性短咳后咳嗽暂停,伴一次深长的吸气,此时产生一种特殊的高音调鸡啼样吸气性吼声。如此反复多次,直至咳出大量粘稠痰液或把胃内容物吐出为止。
幼婴和新生儿可不出现痉咳而发生呼吸暂停,出现深度紫绀或发生抽搐。
4.恢复期 一般持续2~3周。阵发性痉咳的次数减少,鸡啼样吸气声消失,咳嗽终止时不伴呕吐。
[诊 断]
1.发病前1~3周有百日咳接触史,而无疫苗接种史;
2.典型的临床表现:前驱期中咳嗽日见加重,痉咳期中典型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吸气性鸡啼样吼声;新生儿或幼婴儿表现为阵发性屏气、紫绀发作。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明显增高。
[类证鉴别]
1.咳嗽:多由感受风热或风寒之邪所致,多伴鼻塞、流涕、发热等症、无痉咳发生,经治表证解后,咳嗽渐止,病程较短。医学教育网www.med66.com
2.支气管异物:突然发生阵发性痉咳,有异物吸入史。
[辨证论治]
一、辨证论治
1.辨虚实
2.辨脏腑
二、治疗原则医学教育网www.med66.com
治疗原则是化痰降逆,清热泻肺。化痰降逆应贯穿本病治疗始终。根据本病不同阶段,分别治以宣肺、泻肺、润肺。
三、分型论治
1.初咳期
[风寒证]
症状:本病初起,咳嗽、打喷嚏、流涕,咳声重浊,日渐加剧,痰液清稀,形寒畏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化痰。
方药:杏苏散。
[风热证]
症状:咳嗽、打喷嚏、流涕,咳声亢扬,痰液粘稠,咽红。舌尖红,舌苔薄黄或黄白相兼,脉浮略数。
治法:疏散风热,宣肺化痰。
方药:桑菊饮。
2.痉咳期
症状:以阵发性痉咳为主要症状,咳声高亢,痰粘稠难咳出,咳必作呕,面红唇赤,甚则目睛、牙龈、鼻腔出血,或痰中带血,口干口渴,尿黄便秘,舌下系带红肿溃烂。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泻肺,涤痰镇咳。
方药:桑白皮汤。
3.恢复期
[阴虚]
症状:痉咳缓解后,咳嗽次数减少,但咳时呈呛状,痰少质稠难咯或咳声嘶哑,容易出汗(盗汗为主),口干舌燥。舌质红、舌苔薄或光剥无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润肺,止咳化痰。
方药:沙参麦冬汤。
[气虚]
症状:咳声不扬,咳而无力,痰液稀薄,食少、自汗、形体消瘦,精神萎靡,面色无华,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健脾,止咳化痰。
方药:人参五味子汤。
四、其它疗法
1.中成药医学教育网www.med66.com
①羊胆丸 每次2~3g,1日3次。用于初咳期,痉咳期。
②二冬膏 第次5~10g,1日2次。用于恢复期肺阴不足。
2.经验方
①紫皮大蒜头500g,去皮,捣烂,加开水500ml浸泡10小时,过滤去渣,再加糖浆500ml.每次10~20ml,1日3次。用于痉咳期。
②白前、百部各10g,白梨(清水洗净,连皮切碎)1个,同煮,加少量白糖,去渣饮汤,1日2~3次,连服5~6天。用于痉咳期。
3.外治疗法
①紫皮大蒜5~7瓣,去皮,捣成蒜泥,敷贴涌泉穴,纱布覆盖固定,24小时换药1次,连敷4~6次。用于初咳期、痉咳期。
②吴茱萸、葶苈子、甘遂、细辛各10g,共研细末,入冰片1g调匀。取10g以鸡蛋清调成糊状,分3份,分别敷贴涌泉(双)、神阙穴,每日换药1次。用于痉咳期。
4.针灸疗法
①体针 主穴取合谷、尺泽、肺俞。配穴取曲池、丰隆、内关。泻法,不留针,1日1次,5次为1疗程。用于痉咳期。
②刺四缝 见治疗概要。
5.推拿疗法
逆运八卦10分钟,退六腑10分钟,推脾经5分钟,揉小横纹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