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汝伟,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专职馆员。其学术贡献:1、精研经典,阐发医理。张氏研读经典著作,每有心得见地,便剖析入微,启人思路。2、为医之道,第一要理气。张氏发出“为人之道,不必先于补血,第一要挣气;为医之道,不必先于治血,第一要理气”之诤言,并认为“气本无形,耗之难复,阴有实,象缺者可补耳。”3、卫生真旨,首在节欲。《论语》中有君子三戒之说,张氏认为其要首在节欲,“……提醒少年,使其力制色心,悚然自爱以保养柔嫩之驱,……他年元神不亏,可作掀天事业。”其临证,1、注重心理治疗。2、治病须审年龄。3、治胃贵通。
【关键词】张汝伟 学术经验 临证经验 贡献
张汝伟(1894~1966年),男,江苏常熟人。1910年师从于唐均良,1914年任上海神州医学总会会员,1923年任《常熟医学会月刊》编辑,1924年执教于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1956年受上海市卫生局之聘为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专职馆员、上海医史编辑委员会委员,同时受上海市中医学会之聘为编辑委员会顾问。撰有《咽喉病》、《养生须知》、《社友治验录》、《医林诙谐》等稿。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学术贡献精研经典,阐发医理张氏热爱中医事业,博览群书,辄喜作稿论文以自矜,他常以“一息尚存,安可自弃”自勉。张氏孜孜不倦,殚思竭虑研读《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每有心得见地,便剖析入微,启人思路。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热伤气,寒伤形”之句,“后之人以暑热为伤气之症,伤寒为伤形之症。然热何以伤气?寒何以伤形?不能得深切之证明,是以聚讼纷纭,治每多误。”于是张氏形象地譬喻:“贮水于锅中,下以火燃之,则热气蒸腾,此热化之明验也。火过烈而水竭,水竭而火尚不熄,则锅裂而烟焰飞腾矣,此热伤气之情形也。犹之火车之必藉汽力而推动,汽锅爆裂,则火车出轨,而倾覆焚如难免矣。是以热伤气之病,其来迅速,如因热齿过甚而成之霍乱,必口张眼开,二突眶陷,一刹那间可致于死。缘热伤气则形亦灼矣,即平人静坐,偶感热烦,气即闷滞不舒,此热能伤气之极浅明证也。寒伤形,贮水于锅中,外受冷气之迫,则紧缩而成冰。寒过甚而不解,冰由薄而渐厚,再或加之以霜雪,则冰力澎涨而锅亦为之裂,此寒伤形之情形也。犹之火车必藉汽力而推动,今水冰而气不生,车即不能行动。然亦不至于倾复也,是以寒伤形之病,每多伏邪。如因感寒而即病之伤寒,脉紧气寒,发热恶寒,表现抵抗有力之象。……甚或两感极重者,必不即死。缘寒虽伤形,然气犹能维持也,即平人静坐,偶感寒邪,尽力呼吸,即是以抵抗而温暖,然不免有局部之冻疮,此亦寒能伤形之极浅明证也。”对于其治法,张氏认为:“无论为伤寒,为热病,为杂病,有宜存阴,有宜保阳,而保阳成要于存阴。”一番深入浅出之阐释,不禁使人耳目一新,过眼难忘。
为医之道,第一要理气1937年,由张赞臣先生主编的《医界春秋》,拟出“血证专号”,特邀请张氏撰文。张氏联想自已战乱年间,由梓避浙,由浙返沪,迭受家运颠沛、环境不良之苦,血虽不亏,气已虚萎,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血犹水也,贵乎流动,贵乎通而不决,尤贵乎柔而能刚。其通而不决,柔而能刚之理,在水言风,在血言气。譬如飓风,水急生波,可以上激,如山岳之屹立,横则冲毁堤防,飘流人畜。人则怒气上逆,血失常道,上充于脑,如卒时之中;上充于肺,如呕血之猝来。失血之人,未出时,气急而红,已出后,气微面白,此非血之作用,而血被气之压迫所致。此血与人之关系,宜通而不决之理也。”气与血两者之间关系是这样的:“人果无温和之气以运血,血必如止水,其人懒于动作,日就疲倦,遇事畏缩,不惟人弱,抑或辱国。其病不在于无铁血,而在于无浩然之气以运行其血也。若气已萎糜,虽有血也,亦冷,冷血亦为铁般,则血栓血塞。冬令之水,寒度至极,小河之中,每因风寒而冰愈厚,亦可以知气能帅血,血不能帅气之理。”故张氏发出“为人之道,不必先于补血,第一要挣气;为医之道,不必先于治血,第一要理气”之诤言,盖“气本无形,耗之难复,阴有实,象缺者可补耳”。
卫生真旨,首在节欲张景岳《景岳全书·传忠录》说:“人于中年左右,当人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张汝伟对此非常赞同:“人自初生以至寿终,不能无病,如果善为调治,则病去而身且转强。壮年时,事烦责重,对于肉体上、精神上最易耗伤之时,若不从事整顿,则一过中年便老景颓唐,齿摇发脱矣。故有道之士,知名利色欲之足以损精,则恬淡自养也;知劳力过度之最能耗气,则行藏有定也;知七情过度之易于伤神,则喜怒有节也。这样才能却病增寿。人贵于精神快乐,心性安适,苟能一日三省,俯仰无愧。人欲无穷,而力能致吾之所欲者有限,声色货利,升官发财,既非财势可致,亦非人力可强。若心性既为物欲所汩没,一旦物化,何异草木。宜和心静气以待事物也,常存满损谦益之意,如孔子所曰:行有不得,返求诸己。能自责己,心气自然平和,忧怒自消,心性自安适耳。”《论语》中有君子三戒之说,张氏认为其要首在节欲,“盖少成天性,习惯自然,未经磨折,性不就范,一语未惬,心气如囚于狱室。一事未就,肝火迸发而不藏,精液无形而消,身驱逐浙而羸。提醒少年,使其力制色心,悚然自爱以保养柔嫩之驱,能于此把得牢,截得断,他年元神不亏,可作掀天事业。”诚为肺腑之言也。
临证经验注重心理治疗经谓“医者意也”,“是以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其次医其病。”(《青囊秘录》)“因人究非机械可比,肉体藉精神为用,精神藉肉体以明,孔子曰:”朝闻道,夕可死矣。‘因为死者肉体无所损益,闻道则精神弥漫。盗贼被伤,必治愈其肉体,而后判罪,罚其精神也。精神者,意识也。妄念妄想,决非麻醉可医,心猿意马,决非铁链可锁。“医以意诊,此”意“实乃现代语之”思维“,当”普通疗治既难取效,则非常之法端赖思维。思维一得,有如以锁遇匙,一触即开;以木植日,立竿见影。故在未明其理之前,往往暗如黑漆,及既明此理之后,闪闪朗若列星,此心理学之可贵也。“张氏积40年之临床经验和研究心血,撰写《中医心理疗治实验录》,虽未公开发表(笔者整理该书部分内容,发表于《中医文献杂志》2006年第4期第11页),仍为我们后学者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临床文献资料。
治病须审年龄“医为司命,其学识当随大时代以俱进。”张氏能在上世纪40年代发出“与时俱进”的呼声,表明了张氏善于思考、积极奋进的精神面貌。虽然“天下之理固其常,用须有变,胶柱鼓瑟,刻舟求剑,未能取效也。而吾医治病,同一伤寒,同一温病,同一时气,年龄之不可不考,审治不可不精。每见今之医家,方甚对症,而沿多不效者,或由于力之不及,或由于药过病所,皆由于未审年龄之故。”张氏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告诫我们:“少年之药,宜猛而速,如作兵之取其锐也;中年之药,宜峻而励,如用兵之必血战也;老年之药,宜缓而守,如用兵之防隘也。知乎此,可以言将将将兵之道矣。……尚宜列老科以别强壮之人。”时至今日,各类老年医院的兴起已证实了张氏观点的前瞻性和正确性。
治胃贵通《素问·经脉别论》曰:“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此一节骤视之、读之,常常认为主要讲述脾之功能,而往往忽略了胃,其实不然也。盖所以输、所以散、所以归、所以通调之原料,盖皆从饮食入胃四字来也。”胃者“汇”也,张氏形象地把胃比喻为“都市”,“食入通货,财源不济,则都市呈不景之气,犹之胃呆不食,则气血呈萎顿之形;通货膨胀,则都市有屯积之险,犹之入食不消,则腑气有闭滞之苦。胃本仓禀之官,全赖上入而下出。凡有病,非先使胃中通畅不为功。临证时,亦需辨证寒热虚实而灵活用之,如胃实证,常用大小承气汤等消食攻坚化积以通彻上下;胃阳虚者,食谷不化,法用通补,如橘红、厚朴、枳壳等;胃阴虚者,宜清润之,寓通于养,常用沙参、扁豆、石斛等;若胃寒生痰,则用和胃二陈汤;食厥腹痛,则用烧盐汤探吐;痞满内热,则用枳实消痞丸,甚则生姜泻心汤。”张氏认为此“皆以通胃,非以补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