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运气七篇大论,宋·林亿等作新校正时曾作过考证,云:“仍观天元纪大论、五运行论、六微旨论、气交变论、五常政论、六元正纪论、至真要论七篇,居今《素问》四卷,篇卷浩大,不与《素问》前后篇卷等;又且所载之事,与《素问》余篇略不相通,窃疑此七篇乃《阴阳大论》之文,王氏取以补所亡之卷,犹《周官》亡《冬官》,以《考工记》补之之类也。……是《素问》与《阴阳大论》两书甚明,乃王氏并《阴阳大论》于《素问》中也。”自林亿等的这段论述中可以看出,林亿等不但认为运气七篇大论系王冰补入,而且还认为,其渊源本自《阴阳大论》。从林氏等之论后,大凡言及运气七篇大论者,多从其说。撇开运气七篇大论的渊源问题姑且不论,其纳入《素问》,是否果如林亿等所论,乃王冰所为?然而,今据王冰序及其注文等有关资料,林亿等之论似有疑义。
第一,今存《素问》运气七篇大论王冰注文中,有两处对校校语,即《五运行大论》:“思胜恐”,王冰注云:“思,一作忧,非也”;《气交变大论》:“上应太白岁星”,王冰注云:“一经少此六字,缺文耳。”很明显,这两条校语似为王冰取运气七篇大论之别本相校,虽只有两条,但足以说明问题。从王冰序对不同版本的论述中,王冰似没有得到运气七篇大论的两种单行本,而且,王冰序中又明言“今之奉行,唯八卷尔”,因此,较为合理的解释,就是王冰于郭子斋堂所得的张公秘本中可能已有此内容。从王冰序对张公秘本的良好评价中似亦可说明这一点。
或有人以今林亿等校正序所言“正谬误者六千余字,增注义者二千余条”,而今存《素问》中并没有这么多条,认为此二条或为林亿等之言。然而,从王冰注中所存80余条校文中的30余条对校校文的出校方式和行文特点来看,此二条校语似非林亿等语。如《生气通天论》:“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王冰注云:“燔,一为燥,非也。”又如《刺腰痛》篇:“少阳绝骨之后。”王冰注云:“一经云少阳绝骨之前,传写误也。”因此,运气七篇大论中的两条对校校语足以证明王冰所据《素问》传本中已有此内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第二,今存《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名下另有两篇名,即《刺法论第七十二》、《本病论第七十三》。据新校正提供之全元起本篇目,其中无此二篇篇名。今本《素问》此二篇篇名下均有小字注云“亡”,此小字注文,似亦为王冰之注,因为王冰在别篇注文中,明确指出,此二篇亡佚。如《病能论》:“所谓深之细者,其中手如针也,……以四时度之也。”王冰注云:“凡言所谓者,皆释未了义。今此所谓,寻前后经文,悉不与此篇义相接,似今数句少成文义者,终是别释经文,世本既缺第七二篇,应彼缺经错简文也。”这说明,王冰次注《素问》时所据本中,此二篇本亡。又新校正云:“详此二篇,亡在王注之前,……旧本此篇名,在六元正纪篇后列之,为后人移于此。若以《尚书》亡篇之名皆在前篇之末,则旧本为得。”由是可知,《刺法论》与《本病论》归在《六元正纪大论》后。王冰若无文献依据,何以知有此二篇亡文,其篇序又在六元正纪大论之后?!况且,从今本《素问》内容的系统性来看,若为王冰补入运气七篇大论,此二篇王冰亦不会将其置于运气七篇大论中,因为从此二篇篇名看,其内容亦不应为运气之作。
第三,对第七卷的确定。王冰在序中明确指出:“第七一卷,师氏藏之。”试想,该卷若不标明为《素问》第七,王冰何以知其为所藏《素问》之内容。因此,序中所称第七一卷,似应有《素问》第七的标志,王冰才能确认。也就是说,在王冰之前,已经有人将运气七篇大论作是《素问》内容。
第四,从王冰的治学态度看,颇为严谨,似非妄加删增之辈。这一点从其序中所论此次整理宗旨及有关校语中可以得到印证。
如序中言:“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义;……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糅。”
又如其校语,《素问·五运行大论》:“其用为□。”王冰注云:“本缺”王冰注云:“本缺”。实际上,律以上下文例,该篇所缺三字完全可以补入。另外,注中称“缺”,“悉缺而未论”者尚有数处,对于此类缺文,王冰尚且不补,若无文献依据,何以独将与《素问》余篇颇为不同的内容补入,于情于理似亦难通。
根据以上四点,似可认为,运气七篇大论之纳入《素问》,非为王冰所为,当系王冰之前的人纳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