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药物是通过抑制凝血酶的产生和活性,抑制新的血栓形成,同时减弱凝血酶活化的正反馈。同为抗凝药物,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和间接凝血酶抑制剂在作用机制、药理学特点和临床应用方面均有所不同。
1、作用机制
间接凝血酶抑制剂通过与抗凝血酶结合而使凝血酶灭活或抑制凝血酶的生成,其依赖抗凝血酶来发挥作用。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能够直接抑制凝血酶而不需要抗凝血酶辅助,其作用不依赖抗凝血酶(图1)。
2、药理学特点
间接凝血酶抑制剂可导致凝血酶不可逆性灭活,半衰期长,其作用受多种因素影响,且可产生药物间相互作用。直接凝血酶抑制剂与凝血酶可逆性结合,且结合速度很快,半衰期短,作用不受患者年龄、性别和肾功能影响,无药物间相互作用。而且通过抗凝试验可以很容易地监测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的疗效。体外研究显示,直接凝血酶抑制剂阿加曲班可以抑制凝血酶调节的内皮素1释放,抑制凝血酶调节的血管收缩,增加血栓溶解剂如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因子的活性。而且,有研究者通过体外实验比较了直接凝血酶抑制剂阿加曲班与间接凝血酶抑制剂肝素在抗凝作用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阿加曲班在广泛的浓度内不延长aPTT,而肝素在较窄的浓度范围内却延长aPTT(图2)。
3、临床应用
目前,间接凝血酶抑制剂在临床中应用还比较广泛,主要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凝治疗,其在PCI中的应用证据还不充分。在安全性方面,普通肝素由于分子量大,干扰血小板功能,可能会导致出血风险增加。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活性可预测,对血小板影响小,安全性优于普通肝素。
随着人们对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的认识不断深入,其临床应用逐渐增多,主要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同时也不乏有用于其他动脉栓塞性疾病如下肢动脉栓塞性疾病、PCI后预防再栓塞的报道。该类药物对正常凝血功能影响小,不明显增加出血风险,安全性可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