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形成是特指在心血管系统管腔中形成的血凝块。血栓形成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前者是血管破裂后为正常止血而发生的生理性现象,后者是心血管(包括动脉或静脉)管腔中异常形成的血栓,造成组织器官血液灌注障碍和功能损伤的病理现象。病理性血栓脱落可造成远离血栓形成部位的其他血管堵塞,称为血栓栓塞,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并发症。
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具有密切的因果关系。临床上统称为血栓栓塞症。血栓形成的机制十分复杂,目前仍有诸多问题有待阐明。l8世纪中期Virchow提出的三要素假说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在赋予现代科学内涵后,至今仍不失其现实意义。该学说认为血管壁(内皮)损伤、血液流动形式(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血液成分的改变(血小板、凝血因子、抗凝因子、纤溶和抗纤溶因子)是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在静脉和动脉血栓形成中三要素发挥的作用和占据的地位有所不同,血管内皮损伤和血小板活化与动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更为密切,而血流淤滞和血浆凝血相关因子的变化在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意义更为突出。
血栓形成可表现自发性和诱发性。诱发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老龄、大手术、长期卧床或制动、肥胖、妊娠、吸烟、口服避孕药、恶性肿瘤和糖尿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