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乳腺囊性增生病(简称乳腺病,mastopathy)是妇女常见、多发病之一,多见于25~45岁女性。囊性增生病是乳腺癌的高危因素之一。流行病学研究提示囊性增生病患者以后发生乳腺癌的机会为正常人群的2~4倍。囊性增生病本身是否会恶变与其导管上皮增生程度有关。单纯性的囊性增生病很少有恶变,如果伴有上皮不典型增生,特别是重度者,则恶变的可能较大,属于癌前期病变。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是内分泌障碍性增生病,其病因有:
1、体内女性激素代谢障碍,尤其是黄体素分泌减少,雌激素相对增多,使乳腺实质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全;
2、部分乳腺实质中女性激素受体的质和量异常,使乳房各部分的增生程度参差不器。
病理改变
病理表现多样,共同特点是乳腺组织实质部分的细胞数量增多,组织形态变异。
1、小叶增生型:小叶数目增多、增大,小叶内导管增生或上皮呈乳头状增生突入管腔。
2、纤维腺瘤型:基本病变是增生与退行现象并存。小叶增生进一步发展,除上述病变外,纤维组织也有不同程度的增生并有胶原纤维出现。可发展为纤维瘤样结节,其包膜不完整,周边为增生改变。此期与癌较难鉴别。若多数导管内上皮乳头样增生则为导管乳头状瘤病。
3、纤维硬化性腺瘤型:表现为导管腺泡各种增生、萎缩等不同形态变化,间质有明显的纤维化和透明变,小叶内结缔组织增生。此期大体、组织切面均易与乳腺癌混淆。
4、乳腺囊肿型:腺小叶导管末梢导管上皮增生,导致导管高度扩张形成囊肿。
临床表现
(一)乳房胀痛:
常见为单侧或双侧乳房胀痛或触痛。病程为2个月至数年不等,大多数患者具有周期性疼痛的特点,月经前期发生或加重,月经后减轻或消失。必须注意的是,乳痛的周期性虽是本病的典型表现,但缺乏此特征者并不能否定病变的存在。多是胀痛、隐痛,可向上臂、腋窝、肩背部放射,严重者有剧烈疼痛,衣服摩擦、行走使疼痛加剧,影响工作、生活。
(二)乳房肿块:
常为多发性,单侧或双侧性,以外上象限多见;且大小、质地亦常随月经呈周期性变化,月经前期肿块增大,质地较硬,月经后肿块缩小,质韧而不硬。扪查时可触及肿块呈节结构,大小不一,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多有触痛,与皮肤和深部组织无粘连,可被推动,腋窝淋巴结不肿大。
此外,尚有病程长、发展缓慢、有时可有乳头溢液等表现。乳房内大小不等的结节实质上是一些囊状扩张的大、小乳管,乳头溢液即来自这些囊肿,呈黄绿色、棕色或血性,偶为无色浆液性。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有乳头溢液者取溢液细胞学涂片检查;
2、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符合率90%以上,应多处多点穿刺。
3、超声波检查可见乳腺组织增厚,腺体层次结构紊乱,可见粗大的线状或带状强回声,回声不均,有囊性变时可见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其后回声增强。
4、临床或细胞学检查可疑癌变者,行肿块切除组织学检查。
诊断
凡中、青年女性,在月经前期出现乳房疼痛,有随月经周期出现变化的多发性小结节,经后症状和体征均有不同程度减轻;病史长,常为双侧性,或可伴有月经紊乱或有某种妇科疾病者,营考虑本病的可能。 由于本病为一种长期缓慢进展性疾病,不同阶段,其症状和体征及组织形态方面都有所不同,预后也有差别,故在明确疾病诊断的同时,最好能进行疾病分期。除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外,最可靠的分型需依赖病理检查。
鉴别诊断
1、乳腺癌早期表现是患侧乳房出现无痛、单发的小肿块。肿块质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楚,在乳房内不易被推动,与月经周期无关。乳腺增生的大体标本质地较乳腺癌为软,有韧感。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2、乳房纤维腺瘤除肿块外,病人常无明显症状。肿块增大缓慢,质似硬橡皮球的弹性感,表面光滑,易于推动,月经周期对肿块的大小并无影响。
治疗
一、目前治疗上基本为对症治疗。部分病人发病后数月至1~2年后常可自行缓解,多不需治疗。症状较明显,病变范围较广泛的病人,可以胸罩托起乳房;口服中药小金丹或消遥散,或5%碘化钾均可缓解症状。绝经前期疼痛明显时,可在月经来潮前服用甲基睾丸素,1日3次,每次5mg;亦可口服孕酮,每日5~10mg,在月经前服7~10天。近年来应用维生素E治疗,每次100mg,每日3次口服,亦有缓解疼痛的作用。
二、手术治疗手术适应症:1、重度增生伴单个或多个瘤样增生者;2、乳头溢液,保守治疗无效者;3、绝经期前后发现乳腺增生局限于一侧,病变较硬者;4、局部肿块不能排除乳腺癌,应手术切除病检;5、病变广泛,症状严重,影响病人工作、生活久治无效者,病人要求切除。
手术方法:1、局部肿块+部分腺体切除(肿块周围1cm正常组织);2、肿块区域乳腺区段切除;3、皮下全乳腺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