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痔(hemorrhoid)(1)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概述

  痔(hemorrhoid)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是指直肠下端粘膜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扩张、迂曲形成的柔软静脉团。男女均可得病,女性发病率高,以20-40岁多见。

  病因
    痔的病因并不完全了解,可由多种因素引起,目前有下列几种学说:

  (一)肛垫下移学说肛管血管垫是位于肛管和直肠的一种组织垫,简称“肛垫”,系出生后就存在的解剖现象。当肛垫松弛、肥大、出血或脱垂时,即产生痔的症状。肛垫由3部分组成:①静脉,或称静脉窦;②结缔组织;③Treitz肌,该肌是指介于***衬垫和肛管内括约肌之间的平滑肌,它具有固定肛垫的作用,当Treitz肌肥厚或断裂时,肛垫则脱垂。Goligher认为,若在痔切除时保留Treitz肌,则可防止损伤括约肌,减少手术创面,有利伤口愈合。正常情况下,肛垫疏松地附着在肌肉壁上,排便后借其自身的纤维收缩作用,缩回肛管。当肛垫充血或肥大时,即易受伤而出血,并可脱出于肛管外;肛垫充血的程度除受肛管压力影响外,如便秘、妊娠等,还与激素、生化因素及情绪有关。

  (二)静脉曲张学说从解剖上看,门静脉系统及其分支直肠静脉都无静脉瓣,血液易于淤积而使静脉扩张,加之直肠上、下静脉丛壁薄、位浅、抵抗力低,末端直肠粘膜下组织又松弛,都有利于静脉扩张,若加上各种静脉回流受阻的因素,如经常便秘、妊娠、前列腺肥大及盆腔内巨大肿瘤等,都可使直肠静脉回流发生障碍而扩张弯曲成痔。肛腺及肛周感染也可引起静脉周围炎,静脉失去弹性而扩张成痔。

  (三)遗传、地理及食物因素遗传是否可致痔的发生,目前无确切证据,但痔患者常有家族史,可能与食物、排便习惯及环境有关。多数人相信发展中的国家痔的发病率低,如在非洲农村患痔者少见,可能与高纤维食物饮食有关。目前,在发达国家多食高纤维饮食,除了预防大肠癌的发生,也可减低痔的发病率。

  病理改变和分类
    一般讲,痔组织和正常痔区组织在显微镜结构上无明显差异。主要成分有:粘膜和肛管上皮;大量的血管和平滑肌纤维;丰富的结缔组织。痔根据其所在部位不同分为3类:

  (一)内痔表面由粘膜覆盖,位于齿线上方,由痔内静脉丛形成。常见于左侧正中、右前及右后3处。常有便血及脱垂史。可分为四期:

  Ⅰ期:痔静脉淤血,痔区粘膜呈结节隆起,痔块不脱出,排便时带血,有时滴血、喷鲜血。

  Ⅱ期:静脉淤血加重,痔块变大,排便时痔块脱出。但便后痔块可自行回纳入肛门,便时可伴较多的出血。

  Ⅲ期:由于支撑肛垫的组织纤维化,失去弹性,排便时痔块脱出便不能自行回纳入肛门,需借助手托送或平卧休息后回纳肛内。稍有咳嗽、剧烈运动等腹压增大时,痔块就脱出,便血却较少。

  Ⅳ期:痔块长期脱出肛外,即使复回便时又脱出,此已是内外痔相通,表面覆盖粘膜和肛管上皮。肛门常有分泌物、瘙痒。

  内痔脱出,肛门括约肌收缩致使痔块不能回纳,可发生内痔嵌顿,表面水肿疼痛。有时发生循环障碍,痔块坏死,称绞窄性痔,剧烈疼痛。

  (二)外痔表面由皮肤覆盖,位于齿线下方,由痔外静脉丛形成。常见的有:

  1、血栓性外痔:多于排便后或剧烈活动之后,肛门突然疼痛,出现肿块。检查肛缘有一界限分明的紫色或暗红色结节,触痛明显。

  2、结缔组织外痔(皮垂):简称皮垂,内无静脉,肛门有异物感、瘙痒。

  3、静脉曲张性外痔及炎性外痔:肛管皮下的静脉2曲张,排便、下蹲时明显。肛门有时瘙痒,压之柔软。

  (三)混合痔在齿线附近,为皮肤粘膜交界组织覆盖,由痔内静脉和痔外静脉丛之间彼此吻合相通的静脉形成。有内痔和外痔两种特性。

  临床表现

  (一)便血无痛性、间歇性、便后有鲜红色血是其特点,也是内痔或混合痔早期常见的症状。便血多因粪便擦破粘膜或排粪用力过猛,引起扩张血管破裂出血。轻者多为大便或便纸上带血,继而滴血,重者为喷射状出血,便血数日后常可自行停止。这对诊断有重要意义。便秘、粪便干硬、饮酒及食刺激性食物等都是出血的诱因。若长期反复出血,可出现贫血,临床并不少见,应与出血性疾病相鉴别。

  (二)痔块脱垂常是晚期症状,多先有便血后有脱垂,因晚期痔体增大,逐渐与肌层分离,排粪时被推出肛门外。轻者只在大便时脱垂,便后可自行回复,重者需用手推回,更严重者是稍加腹压即脱出肛外,如咳嗽,行走等腹压稍增时,痔块就能脱出,回复困难,无法参加劳动。有少数病人诉述脱垂是首发症状。

  (三)疼痛单纯性内痔无疼痛,少数有坠胀感,当内痔或混合痔脱出嵌顿,出现水肿、感染、坏死时,则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四)瘙痒晚期内痔、痔块脱垂及肛管括约肌松弛,常有分泌物流出,由于分泌物刺激,肛门周围往往有瘙痒不适,甚至出现皮肤湿疹,病人极为难受。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肛门视诊可见肛门有无外痔、混合痔、痔脱出等。双手拇指牵开肛门,还可见内痔的病理改变。血栓性外痔表现为肛周暗紫色长条圆形肿块,表面皮肤水肿、质硬、压痛明显。对有脱垂者,最好在蹲位排便后立即观察,可清晰见到痔块大小、数目及部位。

  二、直肠指诊可扪及内痔有血栓形成或纤维化。同时还可了解肛管直肠中下段的其他病变,如直肠癌、直肠息肉等。

  三、肛门镜检查可观察痔的部位、大小、形态等,有无糜烂、溃疡、出血等,必要时可取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的基本方法。

  鉴别诊断

  1.直肠癌临床上常将下端直肠癌误诊为痔,延误治疗。误诊的主要原因是仅凭症状诊断,未进行直肠指诊及肛门镜检查,因此在痔诊断中一定要做以上两种检查。直肠癌在直肠指诊下可扪到高低不平硬快,表面有溃疡,肠腔常狭窄,指套上常染有血迹。特别要注意的是内痔和环状痔可与直肠癌同时并存,绝不能看到有内痔或环状痔,就满足于痔的诊断而进行痔的治疗,直至病人症状加重才进行直肠指诊或其他检查而明确诊断,这种误诊、误治的惨痛经验教训,在临床上并非少见,值得重视。

  2.直肠息肉低位带蒂的直肠息肉,若脱出肛门外有时误诊为痔脱垂,但息肉多见于儿童,为圆形、实质性、有蒂、可活动。

  3.肛管直肠脱垂有时误诊为环状痔,但直肠脱垂粘膜呈环形,表面平滑,直肠指诊时括约肌松弛;环状痔的粘膜呈梅花瓣状,括约肌不松弛。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