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大疱性类天疱疮(hullous pemphigoid)是一种慢性泛发全身的表皮下大疱性皮肤病。一般认为属于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疱壁较厚,不易破溃。组织病理为表皮下大疱。免疫荧光示基底膜带免疫球蛋自沉积。多见于老年人,预后良好。
病因和发病机制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大多数患者血清中存在有抗基底膜带的自身抗体,主要是IgG.免疫电镜示这种抗体结合在基底膜带的透明板。推想本病是由于基底膜带透明板部位的抗原抗体反应,在补体参与下,吸引白细胞释放酶,导致表皮下水疱形成。类天疱疮抗原(BP Ag〕是由表皮基底细胞合成, BPAg1分子量为240000u,是构成半桥粒致密板块的主要成分; BP Ag2分子量为180000u,是一个跨膜蛋白。水疱发生于表皮下,为单房性,疱顶多为正常表皮,疱腔内有嗜酸性粒细胞。真皮浅层血管扩张,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及数量不等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一、多见于老年人,大多在50岁以后发病。皮疹好发于躯干、四肢屈侧、腋窝及腹股沟。约25%患者在口腔粘膜出现水疤或糜烂。病程大多进展较慢,水疱不断愈合及新生。
二、皮损典型损害为疱壁较厚、紧张、呈半球形的大疱,直径约1~2cm,内含浆液,少数可呈血性。棘刺松解征阴性。水疱多在红斑或正常皮肤的基础上发生。疱不易破裂,糜烂面上常附血痂,较易愈合,有的患者初起时皮疹为浮肿性的红斑,或风团样损害,数日后才在此基础上出现大疱。
三、症状患者自觉程度不等的瘙痒,全身健康状况一般良好。但若不及时治疗,皮疹将逐渐增多,泛发全身,大量体液通过体表丢失,机体日益衰弱,可因继发感染等而导致死亡。
诊断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老年人,皮肤上出现多数张力性大疱应首先考虑本病。
二、取新出水疱作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下疱,疱内及疱下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三、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显示皮损基底膜带有线状IgG和(或) C3沉积。取有活动性损害患者的血清作间接免疫荧光检查,可显示存在有抗基底膜带抗体。
鉴别诊断
一、大疱性多形红斑皮疹为多形性,以族集或散在性水疱、大疱为主,疱壁紧而厚,尼科利斯基征阴性,可有全身症状,病理变化显示表皮下水疱。
二、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懈症本病多见于老年人,水疱好发在肢端,如手足、肘膝伸侧等易受损伤的部位,病理改变亦为表皮下疱,但真皮内为中性粒细胞浸润,而无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用1mol/LNacl裂解皮肤作间接免疫荧光检查,本病荧光在分离皮肤的真皮侧,而大疱性类天疱疮的荧光在分离皮肤的表皮侧。
三、疱疹样皮炎好发于两肩和四肢伸侧。损害为多形性、成群的张力性绿豆至樱桃大小厚壁水疱,棘刺松解征阴性。自觉瘙痒。组织病理检查水疱位于表皮下。取皮损作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示真皮乳头顺粒状IgA沉积。
治疗
一、支持疗法应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注意水及电解质平衡,进食困难者应由静脉补充,全身衰竭者需少量多次输血。应注意清洁卫生并防止褥疮。
二、皮质类固醇控制大疱性类天疱疮皮损所需的皮质类固醇用量要小,一般为泼尼松40一60mg/d.水疱控制后2周逐渐减量至维持量,并长期服用,一般需服2年左右。在长期服用类固醇皮质激素期间,应注意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治疗。
三、免疫抑制剂不宜接受皮质类固醇治疗如伴发糖尿病、结核病等的患者,可用氨苯砜(100一150mg/d)或免疫抑制剂如雷公藤多甙,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治疗。
四、局部治疗对有大面积糜烂者,应按二度烧伤的方式处理,换药时注意消毒及隔离措施。注意室内温度,避免着凉。清洁刨面,去除脓痂,糜烂面可用1 :8000高锰酸钾浸浴或l:2000黄连素溶液清洗,或根据细菌培养选用适当抗菌素外用。口腔糜烂除用清洁及消毒含漱剂外,外涂2.5%金霉素甘油涂剂,可减轻疼痛。
五、抗感染治疗并发感染时应作细菌培养及抗生素敏感试验,以便选用适当抗生素。并发念珠菌感染时可用抗真菌制剂,如克霉唑,氟康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