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超敏性血管炎(hypersensitivity angiitis)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概述

  超敏性血管炎(hypersensitivity angiitis)又称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 leucocytoclastic vasculids) 、变应性血管炎(allergic vasculitis),本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主要累及皮肤的细小血管 ( 尤其是毛细血管后静脉 ) ,并以中性粒细胞浸润和其核破碎为病理特征的血管炎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常见致敏原为药物或化学品,也可以是某些自身免疫病、淋巴增生性疾病或肿瘤、系统性血管炎或某种感染所致,所有这些原因致病,不仅皮疹形态和系统症状相似,其组织病理改变也相近似,发病机制主要与Ⅲ型变态反应有关。

  临床表现

  常呈急性发病,在接触某种致病因素后迅速出现各种皮损,如紫癜、荨麻疹、斑丘疹、结节、瘀斑、大庖、坏死性溃疡等;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肌痛、关节痛。 临床表现差异甚大,病情轻者仅见少数几个皮疹,而重者可有蛋白尿、血尿、甚至肾功能不全、肺炎、末梢神经炎等广泛的系统性病变。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改变,可有血沉增快,血清补体正常或 C4 下降,偶见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二、组织病理可见微静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壁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浸润,白细胞核破碎及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

  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所见,因此诊断较困难,若皮肤活检有血管炎表现,且能找到诱发药物或化学品,脱离诱因后于数天或数周内消失,可以诊断。

  美国 1990 年超敏性血管炎分类诊断标准为:

  ①发病年龄 >16 岁;

  ②发病前服药史;

  ③隆起性紫癜,压之不褪色;

  ④斑丘疹(一处或多处皮肤大小不等、扁平、突出皮表);

  ⑤皮肤活检示微动脉或微静脉血管壁或血管外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

  以上5项中具备 3 项或以上者即可诊断超敏性血管炎。但有些患者找不到诱发因素,而症状持续不减,呈慢性经过者,常需与过敏性紫癜、冷球蛋白血症、显微镜下多血管炎、低补体血症荨麻疹性血管炎等鉴别。

  治疗

  本病在病因去除后可自限,因此需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首先应停止接触可疑过敏药物或化学品,如有感染积极治疗感染,若有内脏损害或皮损较重可用糖皮质激素,泼尼松 30~60mg/d .对无皮肤溃疡的下肢皮肤血管炎可试用秋水仙碱0.5mg,2~3 次/日。上述治疗无效或活动性病例还可试用氨苯砜,75~150mg/d .对皮肤坏死或糖皮质激素不能耐受者可用环磷酰胺或硫唑嘌呤。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