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婴幼儿及儿童期黄疸(1)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概述

  黄疸或胆汁淤积黄疸(cholestasis)是体内胆红素潴留红血清胆红素增高,而使皮肤、粘膜和脑组织等其他组织染成黄色的一种临床征象。正常时血清总胆红素为4~17μmol/L,其中80%为未结合胆红素,或称间接胆红素,约8~13μmol/L,其余为结合胆红素,或称直接胆红素,约为0~4μmol/L.血清总胆红素超过17μmol/L即为高胆红素血症,一般若在17~34μmol/L,临床无明显黄疸,为隐性黄疸,超过34μmol/L则可见皮肤、粘膜黄染。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正常胆红素代谢人体每日生成的胆红素(bilirubin)约80~85%是由血液中衰老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分解产生,其余少部分来自骨髓内未成熟的红细胞或其他组织中非血红蛋白的血红素酶类或细胞色素的少量分解而生成所谓“旁路性胆红素”(Shunt bilirubin)。正常人血中红细胞的寿命约100~120天,每天约1%红细胞衰老死亡,这些死亡的红细胞被吞噬细胞(主要在脾、肝及骨髓)所清除和分解。一般血红蛋白首先分出血红素(neme),当血红素在体内降解时,选择性的卟啉环的α-次甲基桥(=CH-)处被氧化断裂,变成直链四吡咯化合物,释出CO和铁而形成胆绿素(biliverdin),后者迅速被还原为未结合胆红素,其过程略如下列步骤:

  1、血红蛋白一珠蛋白→血红素-CO,-Fe→胆绿素-2H→胆红素(未结合)在此过程中尚需参与多种酶的催化,如微粒体的血红素加氧酶(MHO)及可溶性的胆绿素还原酶,二者均需还原型辅酶Ⅱ(NADPH)参与。通常1g血红蛋白可释出胆红素约34mg.正常情况未结合胆红素可以通过肝细胞迅速从血浆中清除。未结合胆红素为脂溶性,在血循环中固定于血浆白蛋白上,成为胆红素-白蛋白复合体,二者联系较稳定,不能透过半透膜或细胞膜,不经肾小球滤过。当血液中有机阴离子增多或pH下降时,可成为未结合的游离胆红素,能透过细胞膜,进入含有丰富磷脂的神经细胞,引起核黄疸。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经光照后(蓝光或白光),未结合胆红素能转为E异构体,它能与血浆白蛋白联结,具有水溶性,而无神经毒性,可不必经过结合而排出,因之血中未结合胆红素下降。

  2、肝细胞内胆红素的摄入、结合和排泄过程简述如下。

  (1)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

  在血窦表面的肝细胞膜上有特异的受体部位,可以很快从血清中摄取未结合胆红素,使它通过肝细胞膜的微绒毛进入肝细胞浆内。在肝细胞内已知有两种色素受体蛋白,称为Y蛋白和乙蛋白,可以特异地结合包括胆红素在内的有机阴离子。实验证明:Y蛋白是肝、肾细胞所特有,以肝内较多,对胆红素结合力较强,是结合胆红素的主要蛋白,称第一受体;乙蛋白存在于肝细胞、小肠末端粘膜内,在心肌、脑等组织中也有少量,只有在体内胆红素过高时才与胆红素结合,称为第二受体。新生儿时期肝内缺乏或完全不存在Y和乙蛋白,随年龄增长才逐渐达正常水平。因此,新生儿尤其早产儿的未结合胆红素不能及时被摄入肝细胞而转化为结合胆红素,故常有短暂的高胆红素血症,称为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2)肝细胞对胆红素的结合:

  未结合胆红素与受体蛋白结合后,被转送到细胞浆的光面内质网上,经其中一系列酶的作用,主要是多种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能催化还原型辅酶Ⅱ(NADPH)分子中的葡萄糖醛酸基转移到胆红素的丙酸基上,形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苷(即结合胆红素),从而呈水溶性,而不能再透过细胞膜,但可透过毛细血管壁,通过胆管及肾脏排出体外。任何原因使肝细胞受损时均可导致酶缺乏,影响胆红素的转化。

  (3)肝细胞对胆红素的运转和排泄:

  肝细胞把已生成的结合胆红素运转和排泄到毛细胆管,成为胆汁的主要成份之一。胆汁进入肠道后,结合胆红素经细菌等作用又转化为未结合胆红素,成为尿胆原及粪胆原,统称为尿胆素原,大部分尿胆素原氧化为粪胆素,使粪便成棕褐色,随粪便排出;一部分(10~20%)尿胆素原被肠道重吸收,再由肝脏转变为结合胆红素排入胆道,构成肠肝循环;还有小部分经门静脉入肝后,再经肝静脉和下腔静脉入体循环,最后由肾排出体外。

  二、黄疸发生的原理胆红素代谢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障碍均可发生黄疸。其原理一般属于下列几种:

  ①胆红素产生过多,如先天或后天性溶血性疾病或骨髓未成熟红细胞破坏过多;

  ②肝细胞对胆红素摄取、结合、运转、排泄的障碍,如肝细胞损害、酶系统活力减低或缺乏,及肝内胆汁淤积;

  ③肝内肝外胆道阻塞,如先天性胆道闭锁或肝内、肝外肿瘤压迫等。

  三、黄疸的分类黄疸的分类方法有多种,目前较合理的分类法是按照血液中增高的胆红素类型分为未结合胆红素增高性黄疸及结合胆红素增高性黄疸二型。临床上可根据黄疸发生的机理及产生黄疸的病变部位分类,大致可分为肝前性、肝细胞性及肝后性三类。

  1、肝前性黄疸:

  未结合胆红素产生过多,可由于先天性或后天性溶血,或虽非血液中红细胞溶血,而系骨髓内未成熟红细胞破坏过多。这类黄疸的发生是因未结合胆红素尚未进入肝细胞前在数量上增多,且远远超过了肝细胞的清除速率(正常肝细胞清除胆红素的能力可增加到7倍),故主要为滞留性黄疸。因溶血和贫血使肝功能减退,故随后可有小量结合胆红素(15%)返流入血循环。

  2、肝细胞性黄疸:

  可因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运转或排泄这几个环节中任何一个或几个发生障碍而引致黄疸。肝细胞不能有效地摄取未结合胆红素;或摄取功能正常,而由于酶缺乏或减少,均不能正常地形成结合胆红素。此时血循环中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即使结合胆红素已经形成,若肝细胞运转或排泄胆红素发生障碍,则血循环中结合胆红素增高。有些肝实质疾病常兼有以上两种变化,血液中未结合与结合胆红素均见增高。

  3、肝后性黄疸:

  主要因胆道系统障碍。胆红素产生及结合均可正常进行,由于胆道阻塞,结合胆红素不能排出而返流入血循环,血液内结合胆红素增高。因胆汁排泄不畅,长期淤积,约经数周后,可使肝细胞功能受损,从而影响未结合胆红素在肝细胞内的转化,因而又具有一些滞留性黄疸的表现。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黄疸发生原因不同,仅从临床表现不易鉴别,应密切结合血液生化检查、尿、便有关化验加以判断。常用做参考的检验项目有:血清黄疸指数、凡登白试验、胆红素定量、血浆蛋白定量,及肝细胞酶活力等有关肝功能试验;尿胆红素及尿胆原定性或定量;粪胆原等。各种类型的黄疸均有血清黄疸指数及总胆红素定量增高,其他实验室所见分别介绍如下。

  黄疸的实验室资料
    1、肝前性黄疸:

  主要表现红细胞破坏增多和骨髓代偿性增生现象。

  ①发病初期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高,若继续溶血,肝细胞负担过大而致损害,结合胆红素亦可增高;

  ②血内尿胆原定量亦有所增加,因肠道回吸收结合胆红素增多所致;

  ③凡登白试验间接反应阳性;

  ④尿胆红素阴性;

  ⑤尿和粪内尿胆原均增多;

  ⑥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增多。

  2、肝性黄疸:大致可见两种情况:

  1)以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类型:

  ①血清内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

  ②血内测不到尿胆原;

  ③凡登白试验间接反应阳性,或有极少的迟延的直接反应;

  ④尿内胆红素阳性,尿胆原阴性或弱阳性;

  ⑤粪内尿胆原阴性或减少;其他肝功能可正常或稍有异常。

  2)以血清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类型:

  ①血清内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

  ②凡登白试验直接反应阳性或双相反应;

  ③血尿胆原阴性或弱阳性;

  ④尿胆红素增高,尿胆原阴性;

  ⑤粪色发灰白;此外可发现其他肝功能异常。

  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肝性黄疸多由于肝细胞功能多方面受到损害,因而实验室所见变化较多或介于以上二者之间。

  3、肝后性黄疸:

  主要是胆汁排泄受阻,肝细胞在发病初期可能是正常的,久之则肝细胞亦受损。

  ①初期血清结合胆红素增加,日久后也可见未结合胆红素增多;

  ②凡登白试验呈直接迅速或双相反应;

  ③尿胆红素强阳性,尿胆原阴性或弱阳性;

  ④粪中尿胆原阴性;

  ⑤碱性磷酸酶可增高。为估计肝外胆管梗阻的程度,可用碘标记的玫瑰红(rosebengal)试验(参阅新生儿胆管闭锁节)。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