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
1. 病因
多发生于原有心血管疾病病人,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感染性心内膜炎、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其他病因有甲亢、急性缺氧、高碳酸血症、血流动力学紊乱等。部分不能查到任何病因的、发生在无器质性心脏疾病证据患者的房颤,称为特发性房颤。目前我国,非瓣膜病房颤已占发病的首位。
发生心房颤动可导致心房丧失排血功能,使左心排量比正常窦性心律时下降20%~30%;快速心室率的房颤可诱发心力衰竭;由于心房失去正常收缩功能,心房内血流缓慢、淤滞,可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导致外周动脉血栓栓塞。
2.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与心室率的快慢有关,慢房颤时除感活动能力下降外可无其他症状,快房颤时可感心悸、胸闷、气短、活动受限。心室率>150次/分时,可诱发心绞痛、心力衰竭。房颤病人有较高的体循环栓塞发生危险(发生脑栓塞的几率比无房颤者高6~7倍),尤以二尖瓣狭窄或二尖瓣脱垂合并房颤者最高。
心房颤动的触诊特点: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室律绝对不整、脉短绌。
3.心电图表现
P波消失,代之以连续、极不规则的、形态与振幅以及时间间距不一致的颤动波,称为f波,f波的频率为350~600次/分,QRS波群大致正常,心室律绝对不规则,在未接受治疗或房室传导正常者,心室率一般为l00~160次/分。
4.治疗
(1)病因治疗:治疗原发病的心血管疾病,如为甲亢所致,应积极治疗甲亢。
(2)心房颤动的治疗
阵发性房颤常可自行转复,除积极治疗原发病外,主要为控制房颤发作。如发作频繁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IC类(普罗帕酮)或Ⅲ类(胺碘酮、索他洛尔)等抗心律失常药物。
持续性房颤一般不能自行转复心律,需选用药物转复。房颤发生在24~48小时以内,应尽快给予转复心律。常用转复及转复后维持心律的药物有胺碘酮、普罗帕酮、索他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对维持窦性心律也有一定疗效。如药物转复无效,可选用电复律(参见第九节心脏电复律)。
永久性房颤经转复及维持治疗均无效,房颤持续时间大于一年者,再行复律成功率不高,即使转复后也难于维持。因此治疗目的为控制心室率,预防心力衰竭。常用药物为洋地黄,也可加用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
(3)预防栓塞并发症:对房颤伴有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缺血性心脏病(陈旧心肌梗死者)、糖尿病、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老年人等,特别是有体循环栓塞史者应终身接受抗凝治疗。首选药物应为华法林,但需严密监测其凝血酶原时间,维持INR在2.0~3.0之间。如不能服用华法林者或尚无上述并发疾病者可服用阿司匹林(每日l50mg~300mg)。
(4)其他治疗方法:近年来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有很大的发展,获得较好的疗效。其他方法如房室结改良术、植入频率应答式心室按需起搏器、植入式心房除颤器等也有在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