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感染性休克的病原学和发病机制特点简述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是由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直接或间接地引起急性微循环灌注不足,导致组织缺氧、细胞损害、代谢和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危重综合征。

  一、病原学

  常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细菌,如肠杆菌科细菌、绿脓杆菌、不动杆菌属、脑膜炎球菌、类杆菌等;革兰阳性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梭状芽胞杆菌等也可引起休克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微生物及其毒素和胞壁组成部分(如革兰阴性细菌的内毒素;革兰阳性细菌的肽聚糖/脂磷壁酸复合物与外毒素如TSST(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等激活机体的细胞系统(包括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血小板、嗜碱细胞与肥大细胞等)和补体、激肽,其中细胞因子在宿主反应中起主要作用。

  微循环障碍在休克的发生过程中,微血管的容积变化可经历痉挛、扩张和麻痹三个阶段:①休克早期(缺血缺氧期):通过神经反射、病因的直接作用等引起体内多种缩血管的体液因素增加,使微血管发生强烈痉挛,致微循环灌注减少,毛细血管网缺血缺氧。②休克发展期(淤血缺氧期):微循环血液灌注减少,组织缺血缺氧,无氧代谢酸性产物(乳酸)增加,肥大细胞组胺释放、缓激肽形成增多,致微动脉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降低而舒张,毛细血管开放,而微静脉端仍持续收缩,微循环内血液淤滞,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其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造成组织水肿,血液浓缩,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回心血量进一步降低,血压明显下降,缺氧和酸中毒更显著,自由基生成增多,通过脂质过氧化而损伤细胞。③微循环衰竭期:毛细血管网血流停滞,血细胞聚集,加之血管内皮损伤,促进内凝血过程、DIC.组织细胞严重缺氧、大量坏死,进而多器官功能衰竭。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