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色素痣(Pimented naevus)是由痣细胞局部聚集组成的良性肿瘤。又称痣细胞痣(naevocytic naevus)、黑素细胞痣(melanocytic naevus)。依照痣细胞在皮肤内的位置可将色素痣分为交界痣、复合痣和皮内痣,本病相当常见,几乎人人都有,通常有一个发展和退化的过程。在幼儿期为扁平的交界痣,以后至青春期随年龄增长痣增大为复合痣或皮内痣。其病因属于发育畸形。
病理改变
一、交界痣 局限的痣细胞巢位于真、表皮交界处,其中有痣细胞巢,核分列相极少见,无炎症细胞浸润。
二、皮内痣 痣细胞巢位于真皮内,其中可见多核痣细胞。
三、复合痣 痣细胞巢见于真、表皮交界处和真皮上部,真皮痣细胞呈立方形此交界处痣细胞小且含很少色素。
临床表现
一、交界痣(junctional naevus)
大多在儿童期出现,好发于掌蹠、甲床及生殖器部位。损害扁平或略微隆起,直径5~6mm,圆形或卵圆形,界限清楚、褐色,中央色素比周围深,表面光滑无毛,皮纹存在。
二、皮内痣(intra dermal naevus)
成人常见,多见于头颈部。损害为圆顶状或蒂状的丘疹和结节,淡褐至深褐色,几毫米到几厘米大小,表面有或多或少毛发生长。
三、复合痣(Compound naevus)
见于青少年或成年,损害特点介于交界痣与皮内痣之间。
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特征即可诊断。但须注意痣发生恶变的征象:
1、短期内变大变黑。
2、表面粗糙,变硬,容易出血。
3、痣周边出现卫星状小黑点。
4、同侧所属淋巴结肿大。
鉴别诊断
一、雀斑见于鼻、两颊、手背和躯干上部。皮损为淡黄色,黄褐色或褐色斑点,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如针尖至粒大小。斑点不融合。主要病理改变为基底细胞层的黑色素增多,而黑素细胞的数目不增加。
二、脂溢性角化病为扁平而境界清楚地斑片,表面光滑或呈乳头瘤状,可形成一层油脂性厚痂。毛囊角栓是重要特征之一,有时甚至很小的早期皮疹即已看得很清楚。
三、恶性黑素瘤常不对称,边界不清楚,边缘不光滑,颜色不均匀,发展迅速,容易破溃、出血,可形成不规则瘢痕,组织学显示痣细胞异型。
治疗
一般不需治疗。对常蹠、甲床的色素痣要予以注意,平时不要随便刺激,不要滥涂腐蚀性药物,以免诱发激惹其恶变。若痣在短期内迅速增大,色泽加深变黑,边缘发红不规则,表面出血、破损以及周围出现卫星状损害,表明痣有恶变征象,应予手术切除,现时送病理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