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慢性胆囊炎(chronic cholecystitis)是指胆囊慢性炎症性病变,呈慢性迁延过程,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一般多由急性胆囊炎未彻底治愈引起。约70%-95%的病人合并胆囊结石。
病因和发病机
(1)结石因素:约10%的慢性胆囊炎由此因素引起,原因是结石刺激胆囊壁发生炎症,还可继发细菌感染。
(2)运动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可渐渐演变为器质性病变。在迷走神经切除术后,胆囊的张力和动力出现变异,排空时间延长,胆囊增大,渐渐出现胆囊壁纤维化、增厚伴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3)感染:l/3患者的胆汁培养有细菌生长。细菌可经血液或淋巴或邻近组织器官炎症的直接蔓延,以及通过十二指肠乳头开口上行至胆囊等途径而感染。慢性胆囊炎亦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15%慢性胆囊炎患者过去有肝炎病史。真菌、寄生虫如蛔虫感染亦可导致慢性胆囊炎。
(4)代谢因素:在大胆囊内注入某些胆盐溶液可形成慢性胆囊炎,这和胆汁酸成分改变的化学作用有关。胰液返流亦可引起化学性慢性胆囊炎。
(5)血管因素:胆囊壁血管病变可导致胆囊粘膜损害,胆囊浓缩功能和弹力减失,出现纤维化。
(6)急性胆囊炎迁延而来。
病理改变
慢性胆囊炎的主要病理表现为胆囊壁的增厚和疤痕收缩,胆囊往往缩小,周围可有粘连。如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有梗阻,胆囊亦可扩大。镜检显示粘膜破坏,为肉芽组织或疤痕组织所替代。囊壁有淋巴细胞浸润、纤维化以至钙化等改变。这些病理改变都会使胆囊的浓缩和排空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障碍。
临床表现
慢性胆囊炎的症状可有轻重不一的腹胀、上腹或右上腹不适,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右肩胛区疼痛,胃部灼热、恶心、喛气、喛酸等消化不良症状。此类症状虽不严重,却顽固难愈,进油煎或脂肪类食物后可加剧,喛气后可稍减轻。临床上具有慢性反复急性发作的特点。
多数无阳性体征,部分病人可有胆囊区轻度压痛和叩击痛,但无反跳痛;胆汁淤积病患者可们到胀大的胆囊;急性发作时右上腹可有肌紧张;体温正常或有低热;偶可出现黄疸;病毒性胆囊炎时可有肝脾肿大。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均增高。血清胆红素和总胆固醇可增加。
2.X线检查:胆囊造影可发现结石及胆囊缩小、变形、收缩与排泄功能差。
3.B超与CT:了解胆囊大小、有无结石;在慢性胆囊炎时,除合并结石外,胆囊壁肥厚是唯一的征象。
4.十二指肠液引流检查:可发现“B”胆汁浑浊,有大量被胆汁染色的黏液和絮状物,显微镜高倍视野白细胞大于30个,也可见到许多脱落的柱状上皮细胞。胆汁细菌培养可有细菌生长。
治疗
一、内科治疗:
内科治疗的原则为抗感染、利胆、低脂饮食。主要是消炎利胆的方法,如消炎利胆片、利胆醇、舒胆通、胆通、去氢胆酸以及熊脱氧胆酸等,有些病人有效,但难根治。
二、外科治疗:
反复发作胆绞痛、胆囊无功能、有急性发作,尤其是伴有结石者,应手术治疗。80%胆囊癌并有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手术可起到预防胆囊癌的作用。
预后慢性胆囊炎经过积极的治疗预后良好。
预防
1.注意饮食卫生,防止感染发生;当炎症出现时,及时应用有效的抗菌素;
2.合理调配食谱,不宜过多食用含动物脂肪类食物,如肥肉和动物油等。常服用利胆药物及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3.当有肠虫(主要为蛔虫)时,及时应用驱虫药物,用量要足,以防用药不足,蛔虫活跃易钻入胆道,造成阻塞,引起胆囊炎。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注意劳逸结合,寒温适宜。劳累、气候突变、悲观忧虑均可诱发此病急性发作。
护理与饮食
一、一般护理
1、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
2、伴有发烧时,除可以用西药降温外,还可采用物理降温,加速散热。
3、腹痛时,除用止痛的西药外,家人还可以用热水袋在病处作热敷,具有止痛作用。
二、饮食
1、慢性胆囊炎的膳食,应根据病情给予低脂肪、低胆固醇的半流质食物或低脂肪,低胆固醇的软食。低脂肪:指脂肪总量以20-30克/日为宜,并把这些脂肪总量分在各餐中。低胆固醇:指忌食用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蛋黄,脑,肝、肾及鱼子等,因鱼油中含大量多烯酸,能降低血中胆固醇水平,所以平日可多食用些鱼类食物。
2、蛋白质:蛋白质食用要适量,每日50-70克,足量的蛋白质有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但过量的蛋白质会增加胆汁的分泌,不利于胆囊炎性组织的修复。
3、碳水化合物:慢性胆囊炎的病人的热量主要来源于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易消化,利用率亦高。但过于肥胖的人患胆囊炎,同时合并有冠心病或高脂血症时,则需要适当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包括主食及含糖糕点,糖块的摄入,以利于减轻体重。
4、大量饮水。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水量的摄入,以利于胆汁的稀释,减少胆汁滞积。
5、忌食用刺激性食物或浓烈的调味品。
6、少量多餐。
7、避免便秘发生,因其能影响胆汁的排出,所以适当用些含粗纤维的蔬菜和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