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护理理论 > 中医护理 > 正文

中医防治暑湿感冒有良方

  一、辨证论治

  暑湿证,首先要认真地辨别暑与湿两方面的多少和轻重,而且还要辨别正气是否虚弱。因为暑重者耗伤气阴,湿重者困脾滞气;治暑宜辛凉,治湿宜温燥与甘淡。

  若是正气不足感受暑湿者,还须顾及元气,不可一味清暑祛湿。

  暑湿证还有夹寒夹食的复杂性,夹寒者,切不可误用大剂辛温发汗剂,否则重劫气阴,反助暑热之火;夹食者,多因贪食而致,则须在方药中加些香燥健脾化食之品。

  总之暑为阳邪,湿为阴邪。两邪合病,遣方用药,较为棘手。

  若误用苦寒药清热攻下,必致湿浊内渍,中气下陷,洞泻不止;若过用温燥药物欲祛湿浊,则可化燥伤阴,促使暑热充斥三焦,严重者邪闭心包,导致神昏、耳聋等。故临证用药当据气候的变化,审时、审地、审人,轻灵活泼,不拘一方。

  二、特色疗法

  (1)针刺疗法

  取穴:孔最、合谷、中脘、足三里、支沟。

  手法:均用泻法。发热严重加大椎;湿重加阳陵泉;腹胀便溏加天枢。

  (2)耳针疗法

  取穴:肺、气管、内鼻、耳尖、脾、胃、三焦。每次取2~3个穴位,双侧。

  手法:强刺激,留针10~20分钟。

  (3)按摩疗法

  取穴:印堂、头维、太阳、鱼腰、百会、风池、大椎、曲池、合谷。

  手法:用一指禅推法,从印堂开始,向上沿前额发际至头维、太阳往返3~4遍,配合按印堂、鱼腰、太阳、百会等穴。后用五指拿法,从头顶至风池,改用三指拿法,沿膀胱经拿至大椎两侧,往返4~5次。然后按、揉大椎、曲池,配合拿肩井、合谷。连续拍击背部两侧膀胱经,以皮肤微红为度。

  若腹胀泄泻,可揉神阙、气海,以腹内有温热感为度,并按揉足三里、内关,每次约一分钟。

  (4)贴敷疗法

  ①仁丹15克,或痧药3克(中药店有售),研粉填放脐上,外贴纱布敷料。用于暑湿证热势重,伴见头昏心烦者。

  ②蓖麻仁30克,捣烂,敷两足心,外用胶布固定。用于暑湿证呕吐频繁者。

  ③大蒜适量,捣烂,敷于涌泉穴(双)及肚脐。用于暑湿证腹痛泄泻明显者。

  三、常用饮食疗法

  (1)清暑祛湿茶 鲜扁豆花、鲜荷叶、鲜玫瑰花各20克。

  先将荷叶切成细丝,与扁豆花、玫瑰花置入容器内,加水500毫升,煎成浓汁,加适量冰糖,代茶饮用。

  (2)荷叶菊花苡米汤 鲜荷叶一张(或干荷叶12克),菊花12克,苡米30克,加水煮汤,去渣服食。

  此汤清暑利湿作用俱佳,用于暑湿伤及上中二焦者为宜。

  (3)藿香叶粥 鲜藿香叶20克,煎汤加白糖,每天服3~4次。或先用粳米100克煮粥,加藿香汁煮沸,即成藿香粥,适量服用。

  藿香为治疗暑湿证要药,辛散发表而不峻烈,微温化湿而不燥热,既能解表邪,又可化内湿;鲜品芳香化湿作用更强。于夏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者适宜。

  (4)酿冬瓜 冬瓜一个约500克重,海米10克,猪肉末10克,香菇20克,麻油、味精、精盐、淀粉适量。

  先将海米用温开水发好,香菇切成细丁,与肉末等搅拌均匀备用。把冬瓜洗净,切顶取瓤,将海米、香菇等倒入瓜内,将瓜顶复盖,蒸15分钟,蒸熟后放冷即可食用。

  冬瓜有明显的利尿作用,是清暑除烦的良品;海米有补气作用,暑多伤气故用之;香菇、猪肉亦有补中益气的功效。本方适宜于气虚感受暑湿者。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护士资格考试

2020年新课

1580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