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味苦酸,性寒,具凉血止血、消肿止痛之功。《本草便读》载其“沉寒凉血分,火同湿热总堪除,且能散肿疏风,……痔漏多宜。”《别录》言其“止脓血,诸瘘。”地榆的主要成分含鞣质、地榆皂甙和维生素A类物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地榆对几种肠内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在临床实践中,地榆清热消炎、解毒收敛止血作用尤强,治疗某些肛肠病变,收效良好。
发生于肛门周围的皮下脓肿,表现为红肿热痛,重坠明显,坐卧不安者,取地榆50克,配大黄30克,赤芍30克,延胡索30克,水煎适量,熏洗坐浴,每日2~3次,每次20分钟。洗后涂榆冰膏(地榆粉30克,冰片3克,凡士林100克),能使脓肿及时消散,疼痛症状消失。
因大肠热盛所致内痔便血,症见便时或便后血液由肛门流出,出血量多少不一,若量多兼有大便秘结、口渴、舌质红、苔黄、脉滑数等症状,取地榆炭15克,配黄芩10克,大黄10克,知母12克,麦冬15克,水煎服,清热止血。
对于便后下血较久,伴肢体乏力、头晕、面色萎黄、纳差、舌质淡、苔白、脉弱无力者,取地榆炭15克,配当归12克,白芍20克,熟地20克,阿胶10克(烊化),党参15克,黄芪15克,水煎服,补益气血、止血,疗效较佳。
炎性外痔,发于肛门齿线以下,肛门皮肤皱襞水肿如葡萄状,表面光亮,疼痛加剧,并有灼热坠胀不适感,多因湿热火毒下注或感染所发。取地榆50克,配连翘30克,公英30克,地丁30克,大黄30克,赤芍30克,天花粉30克,水煎适量待温,先熏后坐浴,每日3次,每次20分钟,可收清热解毒,消炎散结功效,使炎性肿块逐渐消散。
对无热象,无气血虚弱症状所致便血,排除其他病因后,取地榆一味炒炭,每日10~15克,水煎适量内服,或开水泡后代茶饮,坚持服用数日,便血症状可逐渐消失。亦可用地榆炭一味研细,加冰片少许,每日一次敷肚脐内,胶布固定,止血效果明显。
肛裂以便秘、出血,周期性剧烈疼痛为特征,其根本病因病机,诚如《医宗金鉴》所云:“肛门围绕,折纹破裂,便结者,火燥也。”治疗除内服清火润肠、通便止血中药外,取地榆粉15克,配延胡索粉10克,白芨粉10克,冰片3克,加凡士林100克调匀,高压消毒,每次于便后涂抹于患处,坚持治疗,清热止痛、止血生肌、润燥功效显著。
对肛肠疾病患者,应嘱其平时多食蔬菜水果,忌酒,牛、羊肉,辣椒等,保持大便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