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
「产地」主产于山西、黑龙江、内蒙古等省区。
「性状鉴别」呈圆柱形,上粗下细,长30~90cm,直径1~3.5cm.表面灰黄色或淡褐色,有纵皱纹及横向皮孔。上端栓皮易剥落,露出黄白色网状纤维束。质硬而韧,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具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显微鉴别」粉末:黄白色。①纤维多成束,细长,壁极厚,非木化,表面有较多不规则纵皱纹,孔沟不明显,断端常纵裂成帚状。②具缘纹孔导管较大,稀有网纹导管。③厚壁细胞稀少,呈类三角形或类方形,壁厚,具层纹。
「成分」黄芪中主要含有三萜皂苷、黄酮类化合物以及多糖。
黄芪中三萜皂苷多种,其中以黄芪皂苷Ⅰ(黄芪甲苷)及Ⅱ为主要成分。
多种黄酮苷元,如山奈酚、槲皮素、芒柄花素等。黄芪多糖、杂多糖、酸性多糖等,均有增强免疫功能作用。
「理化鉴别」照薄层色谱法实验:对照品为黄芪甲苷,展开剂为氯仿-甲醇-水(13:7:2)的下层溶液,硅胶G薄层板,显色剂为10%硫酸乙醇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蓝色斑点。
「含量测定」按薄层扫描法测定,本品含黄芪甲苷不得少于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