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知识

首页 > 口腔医学知识 > 其他 > 正文

义齿性口炎的修复学病因

  义齿性口炎是指与义齿接触的腭、龈粘膜发生的炎症性损害。这是戴用义齿患者易出现的临床问题之一,病变主要表现为粘膜呈亮红色水肿、黄白色条索状或斑点状假膜。已有文献报导真菌为其主要致病原因。本文依据45例义齿性口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修复学病因及修复治疗进行探讨。

  临床资料

  45例患者中,男17例,女28例,年龄31~72岁,平均年龄51.5岁。戴用义齿时间3~26年,其中31例戴用义齿8年以上。义齿修复类型:全口义齿34例,可摘局部义齿11例。在全口义齿中上颌单颌总义齿21例,全口总义齿13例;在可摘局部义齿中,粘膜支持形式9例,2例为混合支持形式。基托材料与质量:32例热凝塑胶制作,其中有垫底史者11例,基托材料聚合不全或磨光面粗糙者8例。自凝塑胶制作的义齿13例。口腔卫生状况:45例患者口腔卫生均较差,义齿基托表面有不同程度软垢附着。义齿基托与组织的适合性:12例基托与组织较贴合,边缘封闭性良好,其余33例在咬合时期基托有不同程度移位,其组织病变程度与基托移动幅度有关。

  治疗方法及疗效

  1 停止戴用义齿 45例患者,在临床确诊后均嘱其立即停止戴用义齿,待组织病变治愈或有明显好转后再戴义齿或重做。

  2 药物治疗 用制10万m/ml霉菌素液含漱,敷贴1%克霉唑软膏,每日4~5次。在没有全身其它感染的情况下,均获得较好的疗效。

  3 对义齿的处理

  3.1 重做义齿 对33例义齿有明显与组织适合性差、咬合不良或义齿使用过久的患者,待疗效稳定后重新制作义齿。在从取模到戴牙的整个义齿制作过程中,注意使义齿尽量获得最大的固位力、有最广泛的咬合接触和平衡。义齿基托材料聚合反应后在口内应有优良的性能,磨光面的外形及打磨应严格遵循操作原则。可摘局部义齿应尽量采取混合支持形式。

  3.2 对于12例轻度的义齿性口炎患者,治疗后继续戴用原义齿。嘱患者注意保持义齿清洁及口腔卫生。

  讨论

  1 义齿的制作质量与义齿性口炎的发病密切相关。义齿上附着的真菌是义齿性口炎的主要致病原因。义齿表面的粗糙度对白色念珠菌的生存影响极大。白色念珠菌可以附着到各种修复体表面,而粗糙的义齿基托表面,又为白色念珠菌提供了更多的粘附面积和菌班形成的有利环境。白色念珠菌附着到修复体上,可以导致其下粘膜组织的炎症和疼痛。在本组45例患者中,19例有基托质量问题,13例为自凝塑胶制作,证实义齿制作质量与口炎发病密切相关。为了预防口炎的发生,在义齿制作中,应注意认真阅读基托材料的各种资料,掌握材料的性能和使用说明,选择理想的基托材料,严格按各类材料的要求,完成热处理聚合过程。基托致密的磨光面外形,应高度打磨光滑,有利于义齿清洁。切勿选用劣质基托材料及轻易采取垫底措施。

  2 组织创伤对义齿性口炎的发病有一定引发作用,有文献报导,全口义齿其基托与粘膜之间形成负压,导致唾液中的抗体从此处被排开,其下软组织承受压力较大,从而引起粘膜的增生或萎缩,粘膜角化程度降低,角质层变薄易受细菌侵袭。义齿基托组织面与粘膜的接触面宽而密,食物碎屑及菌斑易在此集聚导致口内菌丛的改变。长期戴用义齿,特别是粘膜支持式义齿,覆盖基托的组织由于外环境的改变以及承负力引发的创伤,可能会降低组织的防御机能,导致组织的病理改变,为细菌的生长、致病提供了必要的有利条件。在本组病例中,口炎全部发生在上颌,其中单颌上颌总义齿发生率较高。在可摘局部义齿中,混合支持式义齿发病较低,且病变程度与基托的适应性、咬合的均衡受力有关。资料提示在义齿的修复中,应采取措施,确保基托的固位性、稳定性,确保义齿在各种颌位下均衡受力,以尽量减小义齿对覆盖组织所引发的创伤。对于组织适合性差的义齿、戴用时间较久的义齿应及时重新制作。

  3 应注意口腔内环境卫生 口内的义齿阻碍了舌的自洁作用及流动的唾液所携带的抗菌物质,使细菌易于沉积在义齿的表面及粘膜上。Martin等通过实验证实在义齿基托中加入0.2%洗必泰能发挥其长期的抗真菌疗效。Truhlar等也证实在义齿衬里加入300000u制霉菌素能提高材料的抗菌性能。为此,配戴义齿的患者应注意口腔卫生,对齿应进行定时、定期清洗。对于易患口炎的患者应用10万m/ml制霉菌素液含漱及浸泡义齿。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