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为发热、咽痛、肢体疼痛,少数病例出现肢体弛缓性瘫痪。因本病多发于小儿,故称“小儿麻痹症”。自从服用减毒活疫苗后,发病率明显降低。
【病因和发病机制】
脊髓灰质炎病毒属肠道病毒,是一种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按其抗原性不同分为Ⅰ、Ⅱ、Ⅲ3型,以I型发病较多,型间很少交叉免疫。本病毒在外界生活力强,对低温稳定,高温、干燥及氧化消毒剂敏感,在粪便中可存活半年,污水中存活3~4个月,奶制品或食品中存活2~3个月,煮沸立刻灭活,紫外线、2%碘及高锰酸钾均可使其灭活。
病毒侵入人体后。首先在鼻咽部淋巴组织及胃肠淋巴组织内增殖,若机体能及时将病毒清除,可不发病而呈隐形感染。若病毒进人血流,导致病毒血症,此时如果体内抗体能中和病毒则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患者仅有上呼吸道和肠道症状,形成顿挫型。若病毒致病力强或抗体产生过迟或不足,病毒进一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无瘫痪型或瘫痪型。病变主要在脑干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从而引起下运动神经原性的肌肉软瘫。腰、颈段脊髓前角细胞受损最重,细胞坏死,故四肢瘫多见。患病期间,一些因素如劳累、肌内注射、手术等可促使瘫痪的发生。